秋凉
(2009-09-08 10:55:31)
标签:
天气审美疲劳脚印中华文明黄鹤楼杂谈 |
分类: 人性 |
一场秋雨过后,北京的天气真的有些凉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多少都会有些感受,比如,19890330网友在前几天就有了他的“也谈‘秋凉’”。也许正是由于人们触景生情的感受大体相近,所以才有当年李白在黄鹤楼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但是,感叹归感叹,末了他还是写下了自己想法。因此,在对“也谈‘秋凉’”的赞叹之余,似乎不妨也说说自己感觉到的“秋凉”。
我自己觉得之所以有“秋凉”,是因为大家在此之前经历了难耐的酷暑——在与盛夏的比较之中体会到了秋天的凉爽——人们正是在比较之中才有了“见解”。我有一位朋友,原来家住黄土高原,在那个被称为中华文明的腹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可能是因为厌倦了年复一年的四季轮换和年复一年的黄土大风,后来迁往四季如春的广州。刚到的时候,他曾经兴奋地告诉我“这里太好了,一年到头树都是绿的!”但是,没有过多久他就来信说,天天看“绿色”,人的眼睛都快“绿”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审美疲劳”——特别是在已经“被教化”和习惯了四季轮换的人群中,这种反映会十分明显和强烈。也许正是由于春夏秋冬的存在,人们才可以体会到四季各自的味道,而不至于出现“眼睛都快‘绿’了”的“审美疲劳”。
与天气有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一样,人的感情也有喜怒哀乐四种交替发生的“状况”。每种“状况”正是相对于其他“状况”的存在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笑口常开”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当然,也不排除“笑口常开”者患有面部麻痹综合症的“疑似”。因此,人类丰富的感情也应该如同自然界轮换的四季,在其主体身上交替作用,才有可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既然“四季轮换”不会一蹴而就,一定会有自己的时间和起伏,那么,大家在期盼“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同时,一定要想到“秋天到了,冬天也不会遥远”。人们能够感受春天的“温情”、夏天的“火热”,就一定可以承载秋天“悲凉”和冬天的“严酷”。
其实,秋天不仅是一个可以带来清凉和悲情的季节,它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大家既可以从中收获果实,还可以从中积蓄能量,进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至少,这是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