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
(2009-08-29 17:10:43)
标签:
动物感情主人土堆宠物杂谈 |
分类: 人性 |
最近我偶然发现在一个小树林的边缘,有几个新的“小土堆”。开始我以为这可能是一些勘探或者测量的标记,后来发现有点不对劲——因为那上面时常有些“祭奠”的痕迹。想想真的有些“诡异”,北京这地方已经施行火葬几十年了,并且有那么多风景秀丽的陵园,谁还会将自己的家人“放在”这样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在这些“小土堆”旁边出现了宠物的“专供物品”,我才幡然醒悟——原来,这是那些“小家伙”安息的地方。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了淡漠——人们好象除了应付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已经没有力气去关心那种叫做“感情”的东西。但是,人类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感情”动物,在失去了同类的关照之后,出现的“感情真空”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弥补。因此,一些被人们称为“宠物”动物就担当起弥补人类“感情真空”的职责。
这些来到人们身边的动物,与传统意义上的家禽家畜存在很大的不同——它们更多的是为“情”而来。比如,现在职场的白领,每天在工作中很难领略“被讨欢心”的感觉,而狗就是一种专门可以提供“讨人欢心”的动物。于是,狗就很自然地成为需要“被讨欢心”人们的首选。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些不太适应“讨人欢心”工作的动物就渐渐选择了流浪——在与它的“主人”度过了暂短的“蜜月期”之后,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大多数的猫都选择了这种生活。
当这些“讨人欢心”的动物来到人们身边、走进人们生活以后,它们的确弥补了人们的“感情真空”,排遣了主人的“寂寞”,减少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它们的“主人”也对它们投入了许多原本属于自己同类的感情。比如,带它们散步,给它们洗澡,甚至为它们指认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大爷、大妈而全然不顾后者的尴尬与无奈。然而,它们的“感情”并没有从与主人及其同类身上得到完全的释放——它们来到公共空间后的行为就可以证明这一判断,这些行为主要包括追逐异性和随地大小便。
由于它们对自己主人的精神贡献,它们的主人多将它们视为己出,成为感情的唯一寄托,使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主人也好,宠物也罢,在一般情况下,总有一方先于另一方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就有了传说中守在自己去世主人身边的宠物和为自己宠物安葬的主人——
愿这些主人及其宠物的灵魂在天堂中得到安息。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