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学者
(2009-08-24 16:32:00)
标签:
养生学者大师季羡林先生《楚辞》杂谈 |
分类: 人性 |
不能否认,长寿已经成为许多学者被人称其为学者的重要条件。据季羡林先生身边的人员讲,如果季老在60岁左右去世,他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教授,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位做过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教授。然而,他活到了98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不久前季先生“不幸去世”的场面,就不难理解什么是大师和如何成为大师的了。
符合上述命题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那位被李辉先生“痛扁”的文怀沙,如果不是活到了那怕不是像他自己宣称的那么大的年龄,“研究”《楚辞》一定也不会轮到他吧。在大家日常生活中,还会冷不丁地从不知什么地方冒出一位长者,讲起那过去的事情,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活的时间长,或者称为长寿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学术争论”中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当你的“学术对手”都纷纷离世,你除了可以表示对他们的“惋惜”和“尊重”之外,还可以不为逝者讳,唱一唱“当年”某场“学术争论”的独角戏,或者来个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大揭密”,岂不是又可以名利双收?这也许就是有人“还想再活五百年”的道理。
当然,长寿不能成为学者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那些能够存活千年万年的生物,不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师”了。也就是说,所谓“学者”还是要多少学习点东西的,不能仅仅以虚耗光阴为第一生活目的。如果欲求者还想更有些出息,也不妨趁着年轻多去“场面”上混混,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个脸熟,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师从”一下某位健在的“大师”,以求“资源共享”、“大树下面好乘凉”。
要想既成为“学者”又能够“长寿”,除了有一个比较好的遗传基因和没有发生“意外”的“客观条件”之外,自己能够做的就只能是加强锻炼和保持一个好心情了。记得虚实之间大师不只一次地说过,他一定要好好活者,把他的同龄人都送进火葬场。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除了证明“黄泉路上无老少”的可行性,他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大师”。并且我有理由相信,他成为“大师”之后的心情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