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人员

(2009-08-22 11:09:27)
标签:

高等院校

政府职能部门

管理人员

下家

杂谈

分类: 教育

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保持什么比例才合适?这恐怕已经成为困扰更高一级“管理人员”的难题。也许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会“高兴”地看到,在某个国家级基金项目中会出现有关的重点攻关课题——然后,又一次“成就”一些“成功”地“破译”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人才。

在这种重要的科研成果还没有“公布”之前,大家不妨试着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在我国,据有关方面透露的数据,像北大、清华那样的学校,管理人员的数量大约占全体人员的三分之二——具有相当的“统计规律性”。因此,这也是这些学校无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只能成为欧美留学预科班的理由。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以教学为基本功能的单位,“管理”却成了“第一要务”会是一种什么状况?自然是“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了。那么,造成这种“民少相公多”的“统计规律性”又是什么呢?

首先,它来源于高等教育的举国体制。由于现在的大学,特别是有一定层次的高等院校都是国家创办和管理的,并且一般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下属单位”。政府自然要把自己的管理方式“延伸”到自己的“下家”——为了保证“管理方式”的有效性,这些“下家”也会设置一些与“上家”职能相同的部门。因此,高等院校就会“衍生”出与政府职能部门相似或者相近的管理部门,来维持自己与“上家”血脉关系。

其次,它来源于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虽然高等院校设置了与“上家”相似的部门,但是,学校却不是行政机关——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行政工作”。根据帕金森定律,这些“人还在,心不死”的部门及其人员,就会当然地“繁衍”出一些被称为“工作”的东西,甚至可以据此继续“繁衍”出部门。于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被管理者”自然就会感觉“苛政猛欲虎”了。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据千龙网87日报道,北京市近50所市属市管院校中的校长、院长、处长等管理岗位将不得超过20%比例,而教师岗位则至少达到校内岗位的一半。据说,在高校完成岗位设置后,目前多见的行政、教学“双肩挑”现象将减少。但是,大家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仅仅是北京市属院校的“消息”,没有包括部属院校。

在“部属院校”,管理人员依然可以享受北大、清华那样压倒优势。至于“占全体人员的三分之二”的科学依据,大家可以参考公审大会上警察与犯罪嫌疑人的比例——这就是管理的集中体现和管理人员的价值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红又专”
后一篇:短命的专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