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酒何处
(2009-07-21 08:58:04)
标签:
家酒生活哲学贫下中农牛棚伟大领袖 |
分类: 拾遗 |
今天收拾家中的杂物,发现有一类物品非常“集中”,那就是酒——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容器占据了房间中本不该属于它们角落。我一时也很难分辨这些酒来自何方?反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都是朋友的“馈赠”。一年中总要有那么几次,朋友们或出差送行、或托人探望时,留下的除了“友情”就是“酒瓶”了。其实我自己是从来都不饮酒的,在我的“生活哲学”里有一条“世人皆知”的内容——“不抽烟,不喝茶,不喝(自己的)酒”——因为朋友聚会时,你如果不喝酒,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朋友一定会不高兴和“有想法”。于是,我的确喝了不少“别人的酒”,并且给大家造成“喜欢喝酒”的印象。
有时我也在想,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喜欢喝酒”的?如果非要界定这个问题,那要从我“上山下乡”时说起——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群高中毕业生响应祖国和伟大领袖的号召,来到了当时并不算贫穷的河北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虽然他们的劳动强度要远远大于“牛棚中被‘非议’”的内容,但是,这些对于“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真正反差大的是农村的“物质生活”——具体地说,农村的“副食供应”与城里相比,差距太大了……而每当出现“喝酒”的场合,这种情况就会大大改观——除了酒之外,大家至少还可以吃上几个菜吧。说来有些好笑,我们大多数人“喝酒”的历史是由“还可以吃上几个菜”的动机开始的。
几十年过去了,我国早已“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然而,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中养成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连教我项目管理的美国老师都知道,在他们国家“喝一杯咖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需要吃几次饭”——“吃饭”当然是要“喝酒”的,这几乎成了“人之常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自己也不能免俗——“于是,我的确喝了不少‘别人的酒’,并且给大家造成‘喜欢喝酒’的印象。”
……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打发这些不知来自何处、汇集到我家里的酒?我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它们进入“下一次循环”,带着我的友情去“看望”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