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学术尊严

(2009-07-02 08:40:30)
标签:

尊严

学术

心理状态

文者

抄文

分类: 学术

几年前,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了学术尊严问题。我当时的想法是,中国档案学的确存在一些在学科发展中的“先天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所阐释的学科形态和研究主体心态方面的种种缺陷。而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主体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的“学术尊严”,只能出现在“当学术研究的主体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并且愿意为此而献身的时候”。

出乎我的预料,这种近似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居然引起了一些前辈的强烈反应。在他们看来,我的这一番言论,是继“黄土地,高围墙”之后,我国档案学领域里的又一个“异术”。对于这些“反应“本身,我并不以为然——我“以为然”的是,终于有人读到了他们应该读到的文章……

几年过去了,当写文者和读文者都没有了当时的“兴奋”之后,社会上却“事端频发”。买卖论文者有之,“过度引用”者有之,“学生抄文将老师署为第一作者”的有之……过不了多少天,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花样。在学术界的一片叹息声中,惟独没有见到我们学界的那些“大师”出手,也许他们已经“熟视无睹”了吧。

我个人认为,目前学术界出现的这些学术不端问题,仍然是一种“学术尊严”问题,仍然可以归结为“研究主体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如何看待“学术”和“学人”自己的问题。如果那些人认为学术研究与“吃喝嫖赌”一样,就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如果那些人认为学者与“行尸走肉”一样,不过是一个地球上的物件罢了,那么,现在的所有讨论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因为这种“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对于“那些人”就根本是不适用,对牛弹琴,何来尊严。

    如果一个三岁的小孩光着屁股奔跑,大家可能会说他可爱。如果他已经长到了30岁,还是如此奔跑,大家又会怎样认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与爱
后一篇:“保卫延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