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上的星星
(2009-07-02 08:34:47)
标签:
场院麦粒麦壳脱龙星星 |
分类: 拾遗 |
我好久没有看到场院上的星星了,那是因为我好久没有到过场院——那个曾经熟悉的地方,连同它上空的星星一起,渐渐陌生……
在我残存的记忆里,每到麦收的季节,生产队总要在地里开出一块百米见方的空地,并将其混入麦秸压实。这就形成了我们村里人所说的“场院”。场院的功能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将收割下的麦子脱粒和晒干。在一般情况下,脱粒采用机器和“压场”两种形式。脱粒机现在已经是常见的设备了,但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比较“紧俏”——需要一定的费用且不说,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因此,队里通常会采用“压场”的方法——将收回的麦子摊在场上(有时脱粒机打过的麦子也在其中),然后用牲口拉着石滚反复压榨。担当“这种任务”主角一般是牛,一来它比较皮实,二来它行动较慢,有利于“压榨”的质量。
脱粒后的下一道工序就是“扬场”——将麦粒在风的作用下与麦壳分离。沿用档案学的一句术语,“扬场”可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操作者不但要掌握好风向,而且扬起的“麦粒流”必须是尽量薄并与风形成90度的夹角。只有这样,麦壳被分离出去的效果才会最好。与此同时,在“风口浪尖”处,还要有一位“打扫”的人,把落地的麦壳扫出去而尽量不加带麦粒。
当灿烂的太阳照耀在“平躺”的金黄麦粒上的时候,我们“场院里人”就会用赤裸的双脚趟出整齐“麦垅”,以便加大受热面积。当太阳休息的时候,我们“场院里人”就会将晒好的麦粒堆起盖好,尽早装袋入库,以防被雨水和露水打湿。
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场院里人”就会躺在“场院”里,数着天上的星星进入梦乡——在那里,依然有金黄麦粒和闪闪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