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兴
(2009-04-15 20:15:28)
标签: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对立面老板赫茨伯格中国 |
分类: 学术 |
近一段时间,一本叫做《中国不高兴》的书,吊足了国人的胃口,也为一些学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仁智之辩、公婆之争,已经让观众的“审美”出现了“疲劳”。这个问题再深究下去,恐怕真的要为“新医改方案”增加一些条款了。其实,我倒是觉得,与上述“主流”相关一个问题似乎更有讨论的必要——即中国没有“不高兴”了,又会怎样呢?没有了“不高兴”,就一定会“高兴”吗?
赫茨伯格认为,高兴的对立面并不是不高兴(传统观点),消除了生活中的不高兴因素并不一定能使结果令人高兴。也就是说,高兴的对立面是没有高兴(激励因素),而不是不高兴;同样,不高兴的对立面是没有不高兴(保健因素),而不是高兴。由此可见,导致高兴的因素与导致不高兴的因素是有区别的。在赫茨伯格看来,管理者消除了员工工作中的不高兴因素只能带来平和,而不一定对职工有激励作用;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就必须注重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才会增加职工的工作高兴感。
比如,你为你的老板打工,老板是需要支付你工资的。如果你得到了工资,你并不会高兴(农民工兄弟除外)而是没有不高兴;如果老板没有让你当他的“助理”,在一般情况下你不会不高兴而是没有高兴。同理,如果老板没有给你工资,你一定会不高兴;如果老板破格将你提拔,你一定会高兴。其中,那些存在时不会让你高兴、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你不高兴的因素,就是被赫茨伯格称为的“保健因素”;而另外的一些“当出现时会让你高兴,没有出现时没有引起你不高兴”的因素就是“激励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群体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不同的。同样的“事物”可能成为一些群体的“激励因素”,但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不过是“保健因素”。就拿讨论“中国高不高兴”来说,对于一些学者,这是无可争议的“保健因素”——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广大百姓来说,就很有可能成为“激励因素”——因为这是他们“难得”的“精神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