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生存
(2009-03-25 20:04:53)
标签:
年轻教师国家项目项目管理铁砧贺海波 |
分类: 教育 |
“亲爱的朋友,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正在上班路上:忙碌的工作在等待你;也许你还在为求职奔波:未知的命运在等待你;也许你正在憧憬着未来: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你……。人生就是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思考和向往。这些事物的诱人之处也许就在于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情对于大家来说却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都要为了生存去谋事:我们需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让现实产生效益,从效益中得到生存。而我们这本书就是试图与大家分享一种关于谋事的学问——项目管理。”
大家可能还记得,这是我为一部教材写的“导语”。按照PMI的观点,项目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由于这项“活动”在目标设定、能量转化乃至利润增值等方面的优势,项目管理的确是一种关乎人们福祉的“谋事和谋生”之道。因此,我当时真的希望项目及其管理能够对人们有所帮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惊奇地发现,“项目”已经被迅速“异化”为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物”。
比如,在“贺海波先生”曾经效力的国内某“一流大学”,就要求刚刚任教的年轻教师主持“国家项目”,否则,将适用若干“惩罚性条款”。如果这种“传闻”是真的,那就一定意味着两种事实:其一,这些“年轻教师”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初涉江湖,便可以搞定乾坤;其二,“国家项目”已经像6月天的韭菜满街都是,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撞上。但是,以我的观察,上述的“情况”都不是事实。于是,“项目管理”就一定会成为这些“年轻教师”的“紧箍咒”,使他们寝食难安。
其实,上面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贺海波先生”的学校。如果大家是“业内人士”的话,就一定会感触良多——看看市面上有多少“项目指挥部”,想想朋友中有多少“项目经理”,再环顾一下四周,还有多少项目在“酝酿”之中。不做铁锤就做铁砧——看来,谁也难逃厄运。
前些天,在人大77、78校友网上,一些大姐在“热议”春天的特征。当时,我曾经补充道“春天可以听到流浪猫的叫声”。如果现在再讨论这个问题,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春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