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

(2009-03-09 19:57:23)
标签:

论文

公文

前缀

表达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分类: 学术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意志,以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顽强拼搏、克难攻坚,为我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篇工作报告的结尾。报告作为一种公文,需要通过这种“号召”的形式彰显行文主体,也就是“我们”的权威。因此,“我们”就成为一种典型的公文语言。

公文是一种“管理方式”——其行文目的是向授文对象“说明”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政策、要求等等。于是,“说明”就成为公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教材也是一个大户。作为一种介绍和普及性的读物,教材编写的重点在于其体系和便于读者接受,而说明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最好”方法。因此,多数教材也是以“说明”为基本语言形式的。

于是,看惯了公文和熟悉了教材的“我们”自然也非常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我们”。那么,问题马上来了——如果“我们”写的是论文,又是有“独立思想“的论文,文章中的“我们”又是谁呢?

   在我看来,这种“我们”从上下文关系上分析,多半是指作者和读者——“我们”本是一家,说起话来显得方便和亲切。作者说多了读者也别在乎,作者说少了读者也别“矫情”——反正“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大家又何必认真呢?虽然这种“见识”看上去很美,但是它却从根本上破坏了论文的“形象”。如果论文将来都被“我们”了,那“我们”还论它干什么呢?

再有一种可能就是,论文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为了表达群体的意志,自然少不了“我们”一下。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学界”十分常见。比如,学生写的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前面写上自己“导师”的名字;菜鸟写的文章,发表时也会加一个“前缀”。如果作者的“导师”和“前缀”真的对论文本身有所贡献的话,那么加上去“我们”一下也未可厚非。否则,“我们”除了嘲弄《著作权法》之外,就是嘲弄“我们”自己。现在不是许多“院士”和“教授”都把自己从“我们”中往外摘那吗?如果当时真的是“我们”,那么就应该同甘共苦——不管是荣华富贵还是千夫所指,都要坚定捍卫“我们”。

痛定思痛,还是“我们”惹的祸!因此,“我们”再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慎用“我们”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起跑”种种
后一篇:“表姐馆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