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种种
(2009-03-07 16:50:54)
标签:
奥运运动员初速度起跑器变速跑 |
分类: 体育 |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人们突然关心起“起跑”来了。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说法大行于世,似乎我国才是奥林匹克的故乡。
在我看来,起跑仅仅是一项部分田径运动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其要点在于使运动员获得一个良好的初速度和合理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起跑的基本要领为,将人“压缩”在起跑器上,并使其重心前移至支撑手臂,臀部随之慢慢抬起;当得到出发口令时,手臂迅速离地使人失去“重心”,运动员要尽量保持与地面“锐角”甚至“平行”的状态,以获得最大的初始速度。根据比赛和运动员的情况,起跑的距离一般控制在20米左右,然后以获得的“最大速度”进入途中跑。
上述起跑技术,只适用于400米以内的比赛——因为短距离(特别是100米以内)的比赛,对运动员的初始速度的要求非常严格,高水平的比赛冠亚军之争可能都在“毫厘”之间。但是,对于中长距离的比赛,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起跑”要求。大家看到的是,运动员一般采取“站立式”起跑——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的“初速度”,只是获得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根据我的经验,所谓“合理的位置”一般不是领先而是跟随。“跟随”的目的很明确,既不与领先选手失去“衔接”(三五米左右),又可以消耗领先者的速度和体力,然后选择最佳的冲刺距离(往往是距离终点的最后一个弯道结束处)超过领先者并直至终点。这就是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运动员宁肯减速也不希望领先的道理。当然,作为已经领先的选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训练水平,采取加速跑和变速跑的方式甩开“跟随者”——这样的代价往往会非常大。
在《我的跑步观》中,我曾经说过,跑步就像人生。如果假设其“逆定理”也存在的话,那么,人生中也是需要跑步中的“技战术”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被称为“人生”的跑步比赛是一场中长跑,甚至是超长马拉松比赛。其中的起跑,不过是一种“获得合理位置”的方式,没有过多的速度要求。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跑100米的方式去跑马拉松,结果又会如何呢?那一定会输得很惨,或者将“人生”演成“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