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生活一瞥
(2009-03-01 16:22:10)
标签:
一瞥班车自留地食堂早饭 |
分类: 社会 |
十几年前,为了准备中直和中办的田径运动会,我在某档案馆先后“集训”了两次。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档案馆人员的生活,增进了我对这些“社会边缘分子”的了解。需要事先声明的是,我所说的“社会边缘”是指远离市中心六十公里,我的“了解”也仅限于生活(表面或一瞥)而非工作。
作为“集训队”的成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训练和准备比赛。“集训”采取封闭的形式——没有特殊情况在“集训”期内不得离开“集训”地,也就是这所档案馆。由于训练的内容和节奏,使队员的生活与馆员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重叠”,这就为我的观察提供了可能。
由于这所档案馆远离城市中心,所以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其工作人员的住和行。比如,这里有完整独立的生活体系(宿舍、食堂、浴室等)。更有意思的是,馆里还为每户配有一块可供耕作的“自留地”——每到收获季节,馆内的“自留地”就会与馆外的农田相映成趣……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领导层的开明,大多数工作人员同时在城里也有了自己的住宅。因此,班车也就成为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乘坐班车也必然成为大多数工作人员必须的生活内容。
每天早上八点,各路班车陆续抵馆,乘车者几乎毫不例外地奔向食堂。是啊,人是铁饭是钢,没吃早饭怎么能安心工作呢!我想,吃过早饭的档案馆人员,上午一定会工作得十分卖力吧。何以见得呢?我的证据就是,这帮人十一点半又准时出现在食堂门口——看来上午的“运动量”至少与我们队员相当。不然的话,谁还会如此积极呢?
我本来以为,午饭过后馆员们就会各回各家或各找各妈了——其实不然。他们吃完午饭后便自觉地聚集在某座办公楼前的大松树下聊上半个多小时,大约在下午一点左右才自行散去。这种“行为”给我带来一种亲切感:因为我插队时的乡亲们也是这样打发“晌午”的。
就这样,馆员们一天的生活在我的视野里结束了。此后,在这所诺大的馆舍中,除了我们队员和少许的值班人员及武警战士以外,就是从某个角落里零星传来的几声狗叫。
……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过那所档案馆了,可不知什么原因,那里的生活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这能否可以算做一种“留恋的记忆”或“记忆的留恋”呢?但我同时也没有忘记鲁迅先生的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为生活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