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分类: 闲趣逸致·大性情 |

好友发了个填诗的谜题来,题目是:X歌XXX,X舞XXX。
我一念想到的就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因为李白的《月下独酌》是大爱。
同事打开百度,这个格式的诗句倒是有几十首之多。
从“鸾歌鳷鹊右,兽舞射熊前”至“狂歌繁节乱,醉舞半衫垂”。
从“雅歌因良宋,妙舞自巴渝”至“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有读过忘却的,亦有首次闻之的。
但大多给人感受是描述当下场景,略显局限。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一出,令我惊艳。
尽管后来查之,其原作之意与我所感不符,也并不影响我对这句诗的喜爱。
原文:
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卢照邻(唐)
筮仕无中秋,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原诗属贺岁诗,大意是“人们高歌欢饮贺岁的美酒,鲜花起舞庆祝大唐之春”。
卢照邻本为初唐诗人,经盛世至武周,任官去官又遭牢狱之灾,经历坎坷。
在对此诗释义时,多数评论为乃写实:
表现了诗人对做官无所谓的态度,反映了其恬淡自得的心境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而对卢照邻自投颍水而终的分析却是:
其不堪忍受政治上的坎坷失意与长期病痛的折磨……
故而感觉对诗或对人的评价总有一个略有偏颇的。
试推测此诗写于卢照邻在任之时,那他与同样作《元日》的王安石一样,是充满希冀之情的。
不同的是,卢照邻年轻时处在前有开元盛世繁荣的守成阶段,王安石却处在自认应变法的情景。
若是在为官时,诗人就无意为官,那政治上坎坷失意能打击到人自溺就不能作数。
且诗人本人就作有《浴浪鸟》,即是胸怀白云上的,此时不会无意为官。
假此诗写于卢照邻卸任之后,基本至武周时期。
对武兴忧忿的唐臣,心情当同屈原被贬时的哀恸。
古人书读有成者,多为实现政治抱负。
即使未能如愿大展宏图,也从未放弃过对国家的关心。
国亡后屈原投江,若卢照邻或因己入牢或因武兴而受打击,那诗之所绘之美应是愿景,而非当下。
诗若写于诗人为官末或卸官初,时其尚未入牢而染疾,倒与无意为官相符。
但公元664年二圣临朝,公元669年卢照邻去官,所谓“大唐春”已不切实。
大部分时日内,诗人心情“愿得长如此”的那些美好场景则当非是由实际情境而来。
因此,个人愚见,不认同此诗是写年下实景的。
拟出时光感,试把“人歌小岁酒”解为小境,那“花舞大唐春”即为大情。
人们共饮贺岁酒欢歌笑语,以象征美好的花舞衬出大唐的繁荣。
亦或是希望大唐的春天,能繁花齐舞,欣欣向荣。
若说诗人是唐代本朝视角,那今人读此诗则可感出另一番大气磅礴。
歌与小岁酒,是一人、一年、一景。人去,年过,景移。
舞出大唐盛,则是年年、逢时、花绽。颇有“一岁一枯荣”后“春风吹又生”之感。
千年前古人赏花,千年后今人亦赏花。
作为个体的人已不再,称为牡丹的花却当春盛放。
其实草已不是去年那颗,花也并非旧时那朵,只是在人们眼中,生命被其共性所延续了。
草因其绿,花因其丽。人若能被千年传承,唯精神可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