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1939.5.6-2014.3.4,中国第四代导演的杰出代表,电影作品有《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等。1983年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带领西影厂改革,扶植了众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大量优秀作品走出国门,缔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年代。
吴妍妍,吴天明之女,70后,演员,制片人。
吴妍妍:父亲吴天明给我力量
原载人民日报《环球人物》 记者 赵晓兰
电影界的前辈吴天明导演猝然离世了。在北京电影学院为他举办的追思会上,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顾长卫等众多电影界的大佬聚在了一起,对逝者表达了诚挚的悼念。这些人在今天是风光无限的领军人物,但是时间倒转到三十年前,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西影厂厂长吴天明的“恩惠”。当年,是吴天明慧眼识才,顶住压力,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拍出了那些轰动一时的代表作。没有吴天明,就没有《黑炮事件》、《孩子王》、《红高粱》等经典作品,也不可能有众多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频频获奖,创下西影厂和中国电影当年的辉煌。陈凯歌在追悼会上说“吴天明是中国电影创造历史的人物”,此言不虚。
拨通吴天明独生爱女吴妍妍的电话,内心还是带着一丝忐忑。作为一名记者,挖掘新闻是职责,但是打搅刚刚失去至亲的人,又有些于心不忍。所幸,电话那头的吴妍妍倒是没有推托。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天
采访很自然地从吴天明导演的片子谈起。在不久之前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经典国片展映中,吴天明的《人生》(1984)吸引来大量观众,记者当时也在电影院观摩。当台上的主持人正兴致勃勃介绍这部片子的时候,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一边悄然进入影院,低调地坐入了观众席。主持人眼尖,介绍道,这就是吴天明导演,随即电影院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到了第二场放映他的《老井》,他便成了演讲嘉宾,和观众们开始了亲密的互动。当时的吴导是充满活力的,不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还是从观众席中间一跃而上的舞台,而没有按部就班地走大幕两旁的台阶,可爱的动作激起了大家的笑声。
这么一位导演,实在走得太突然。对待父亲去世这措不及防的噩耗,吴妍妍选择了马不停蹄的忙碌。采访前两天,他刚忙完了父亲的丧礼,紧接着,她又马上投入了工作,她语速很快地和记者说着关于筹备吴天明电影基金会的事情,描述起她未来的打算,要拍更好的电影,扶植有才华的年轻人,办青年电影展,即便父亲去世了也不能让他的事业中断。
她一直没有放声痛哭,在家里,她还要仔细呵护好尚且不知情的母亲。“能瞒过一时就一时吧。”父亲生前,总是包办一切,是家里的排头兵。即便当年当厂长、拍电影、干事业时,对家庭也毫不疏忽。“他心思细腻,很敏感,什么事都为你考虑。一直以来,他都是宠着我和妈妈,把我们都宠坏了。我们都习惯了他的照顾。”
虽然在生活上很宠爱女儿,但在工作学习上却十分严厉。吴妍妍说自己是男孩子性格,爱折腾,闲不下来,心气高。因为父亲从小就教育她,一定要活得有价值。身在电影圈,父亲曾经帮助过那么多人,却从来都是对女儿讲:“你要靠你自己,不要去求任何人,也不要靠我的力量。”多年来吴妍妍一直自己摸爬滚打,有时候也会对父亲产生不解和埋怨。但是,当这一天父亲倒在了地上,吴妍妍原本以为自己会晕厥、休克,但是那天她站在了那儿,即便心里无比难受,还是镇定地面对了一切。“后来我想,这是我爸那么多年给我的力量,这么多年他让我内心足够强大,去接受今天这个事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天。”
父亲的心胸最宽广
吴妍妍回忆和父亲生前的最后一次接触,是这样一种情景:那天晚上她快睡着了,父亲来到她的房间里,把新买的一个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悄悄地按上了。父亲留给她的记忆,始终是温暖的,对她来说他一直是那么值得依赖的一个人。
她回忆起父亲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但是他们家庭的支柱,也撑起了整个西影厂。父亲为人直爽、脾气火爆,但是很有担当,一句“你不怕,有我在”,曾令吴妍妍多么有底气、多么骄傲,也令当时众多年轻的创作者们得以大展拳脚。
80年代她们家的会客厅,是最繁忙的一个会客厅,也可以说是当年中国电影的一个中心地带。众多今天仍活跃在一线的电影大腕经常出没在这里:“一聊起创作,通常是烟雾缭绕,没完没了。我家的客厅天天基本就是没有断过人。”另外,厂里职工有什么难处,都找吴天明去说。大到创作生产,小到幼儿入托,子女就业,家属调动,住房分配,两口子吵架,没有他不管的事情。每天早晨吴妍妍还没睁开眼,家里的门铃就响了,中午下班后刚迈进家门,屋里已经坐满了人,到了晚上,找父亲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夜里十二点以前家里很难清净下来。职工们称吴天明是“平民厂长”,还给他编了个顺口溜:“起床有人催,走路有人随,吃饭有人陪,上班有人围。”他自己笑称:“我现在忙得连自杀的时间也没有了,跳个井跳到半截就会有人拦住。”
吴妍妍的记忆里,父亲心胸最宽广,最爱惜人才。自己是千里马,但他更扮演了“伯乐”的角色。面对一些异军突起的年轻人,他由衷地欣赏他们的才华。吴天明“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出了名的,很多年轻导演并不是西影厂的,像张艺谋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陈凯歌、田壮壮来自北京电影制片厂,但为了打造西部电影的辉煌,只要有合适的题材和契机,他就愿意用他们。张艺谋原来是一名摄影师,在别人看来,他怎么可能去演戏和导戏呢,但是他的心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艺术创作上的大胆突破,对西影厂大刀阔斧的改革,也给他带来了各种压力。吴天明在一次访谈中曾说道:“我当了五年的厂长,基本上跟山西省委宣传部的部长干了四年半。”黄建新的讽刺喜剧《黑炮事件》因题材敏感,被勒令修改了五次,受到领导指责批评,这时候吴天明挺身而出“是我叫他这么拍的!”改革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最明显的,启用别的制片厂的新人,自家的老人就没有机会了。有人就讲起了风凉话:“我们这些西影的人没本事还是咋?难道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吗?”吴妍妍回忆,当时在家经常接到一些匿名电话,有一次一接起来对方就对吴天明劈头大骂,吴天明却毫不服软,第二天到了厂里开大会,当着全厂的人拍桌子:“那些打匿名电话的,有种当面来骂!”
那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的年代
也许是身处行业中心所面临的这些烦心事,吴天明一直都不赞成女儿将来也从事这个行业。在职业选择方面,父亲和女儿对抗了很多年。吴妍妍大学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可她内心一直没有放弃电影。但在父亲看来,一个女孩子学电影干嘛呢?做演员,过了三十岁之后就没戏演了,当导演的话又太辛苦。但是对于吴妍妍来说,她从小就在电影氛围里长大,电影早已经融在了她的血液里头。
童年时,父亲就经常带着她混迹于各个剧组。当年拍摄电影《老井》(1986)的时候,吴妍妍就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那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的年代。”她对记者说。父亲带着她去体验生活,和创作人员们在老井村住了整整一个月。老井村像电影里表现地那样极度贫困落后。她记得有一天夜里起来,浑身被跳蚤咬了几十个包。那个地方极度缺水,有个老头走好远打水回来,不小心被石头绊了,坐在地上就是嚎啕大哭。剧组有自己的厨师做饭,对于吴妍妍来说吃的就已经够简单了,但每次吃饭当地老乡依然把他们围了整整一圈,坐在那眼巴巴地看。
当时,凭借这部片子获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张艺谋是被请来当摄影师的,但是吴天明觉得他的气质接近男主角孙旺泉,深沉质朴中带着一股犟劲,就希望按着他的形象去找演员。“我爸后来不承认,其实让张艺谋主演就是我提议的。”吴妍妍对记者说,“他找来找去找不到满意的人,我就说,那你干嘛不直接让他演得了。后来真的用了他。”为了弥补表演上的弱项,张艺谋就努力用体验生活来弥补。她天天上山背石头,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他在院子里劳作,目的是把皮肤晒得更黑,肌肉练得更壮实。吴妍妍还记得,有个疯子的角色真的两个月没洗澡,头发特别长,长满了虱子,最后出来的效果真实感特别强。
《老井》在国内外获了众多的奖项,片子改变了老井村的生存状况。2005年,吴天明获得了导演协会颁给的终身成就奖后,又将10万块钱的奖金捐给了老井村。当父亲带着吴妍妍再次来这里的时候,当地人敲锣打鼓打横幅地欢迎。而对于吴妍妍来说,这些经历都是无形中电影的感召。
她在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美国最好的电影学校之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生,选择了制片人的专业。“如果我今天不去学它,到了六十岁回过头来,我会觉得遗憾。”她对父亲说。父亲一度对他的工作不太过问,直到去世不久前说了一句:“哟,现在不错啊,比老爸赚得多了。”这不经意的一句对女儿来说却是弥足珍贵。
他有很多才华都还没施展
“父亲曾遭遇低谷,八十年代末正是他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在这时候却忽然坠落。”吴妍妍对记者说。1989年5月,吴天明以著名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份赴美讲学,可以说是踌躇满志。但是谁也没想到,这趟原本计划一个月左右的考察,吴天明却滞留在美国5年。这几年,却也成了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宝贵时光。
两人穷困潦倒,曾经靠给人包饺子、送饺子赚钱。后来,父女俩还冒着大风大雨从洛杉矶运回两大车录像带,靠租赁录像带维生。吴妍妍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她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有一天嘀咕了一句:“要是我有辆自行车就好了。”第二天,神通广大的老爸真的扛着一辆自行车来了,说是从赌场赢来的钱。尽管生活艰难,但吴天明的慷慨之气不改,他还是会叫好多人来吃饭,为了让朋友吃上地道的陕西风味泡馍,他还练就了一手熬制牛羊骨头汤的绝活。
“那时他的内心可想而知有多么不痛快,所有人都和他划清界限,觉得这个人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但是他的坚强,给我树立了很大的榜样。尽管流落在外,有他在我身边,我还是觉得特别踏实。”父亲传达给吴妍妍的永远是乐观,但吴妍妍记得,当他看电视里奥斯卡直播的时候,却只坐在那里一声都不吭,“悲凉悲凉的”。
直到吴天明回国之后,才重新获得了拍摄《变脸》(1996)的机会。但时光荏苒,属于吴天明的那个最好的时代悄然过去了。当时的吴天明,重新从低估走向前台,但国内媒体对他的龃龉,却未完全消除。《变脸》在国外获了三十多个奖项,但在国内不让宣传。“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是邀请《变脸》的,但因为各种原因没去成。”说起来,吴妍妍为父亲愤愤不平:“他能有什么事?他一个那么爱国的人!”
吴天明最后执导的一部电影是《百鸟朝凤》(2012),讲述的是两代唢呐艺人坚守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成了他生命时光的最后定格。他曾说,人生苦短,倾尽全力,一辈子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拍电影。而他的女儿说,他去世之前还在看剧本,如今,就让他在电影里一梦不醒。“他有很多才华和力量,都还没使出来。”可能因为卸下了一些心防,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之后,吴妍妍终于表现出了一丝疲惫和脆弱,“这一带是我们经常一起走过的地方,吃饭、购物、看电影。我最后悔的是,至今都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我们有了大房子,对未来构想的图景中都有爸爸。在我心里他没有离开,就当这是一场未曾发生过的告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