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片能否迎来第三拨创作热潮
(2012-07-02 23:00:18)
标签:
杂谈 |
国产动画片能否迎来第三拨创作热潮
文/奇爱
最近对国产动画片关注较少,难得在母校传媒大学的动画学院观看了一部最新的创作《摩尔庄园之海妖宝藏》。这个创作团队特别年轻,都是传媒大学和北电动画学院00级之后的毕业生。导演刘可欣毕业于电影学院,但小学是在定福庄二小上的,这个小学在传媒大学院内,早晚车接车送、家长小孩云集特别热闹,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戏称我们所在的大学是“定福庄二小附大”。《摩尔》与传大有着很深的渊源,观摩会如同一次答谢师恩的汇报演出,创作者回来接受着母校老师的检验。
《摩尔庄园》系列有相关电视动画剧集、有游戏、也曾拍过剧场版,已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产卡通系列。如今,随着《喜羊羊和灰太郎》、《魁拔》、《赛尔号》、《麦兜》等一系列优秀动漫的出炉,国产动画似乎正跃跃欲试地迎接一拨新的创作热潮。之前,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曾有两拨创作高潮,如今能否迎来第三次创作热潮,有待市场观瞻。
第一次的创作热潮是在1957年—1966年,即从上海美影厂成立到文革之前。《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各种大名鼎鼎的动画就产生于这个年代,这也是个名家辈出的时代。但是由于时代因素,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有很多局限性。如第一,在创作上注重艺术性而不注重产业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片子做出来都是由国家买单,所以创作者不必太考虑作品出炉后推向市场的问题。另外第二,这些作品多注重美术性不注重卡通性,水墨动画的画面追求像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大师作品般的形象和意境,精雕细琢,但是不适合大量复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第二次创作热潮发生在文革之后到八十年代末。由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艺术创作上的沉重束缚也被逐渐打开,动画片的创作也迎来又一次繁荣。《三个和尚》、《天书奇谈》、《舒克和贝塔》、《九色鹿》、《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作品,现在还令许多人印象深刻。这一时期的创作有着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向,及动画片由电影创作转向电视片的创作。而到了如今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摩尔庄园》系列,则是由电视系列片建立了一定的观众基础,然后再拍成剧场版电影。这样的创作方式比较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际流行的创作趋势,像日本的《名侦探柯南》等都是依循这样的创作路线,并且一年一部拍得风生水起。
在我看来,《摩尔》的一大优点是建立了一个很不错的虚拟王国和人物角色分配,使它便于发展和不断演绎,从而形成一个可复制再生的卡通系列。上一部可以讲冰世纪,而第二部又可以穿越时光,进行海上探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它来说都不成问题。故事的题材主题可以是寻宝、探险、成长、励志、拯救、小人物的胜利等等。人物配置也较合理,借鉴了其它一些优秀作品,如尼尔拉法师是位智者,让人联想到《哈里波特》里的邓不利多教授,RK让我联想到《柯南》里的怪盗基德等。另外,因为创作团队的年轻,人物对白都比较生活化,充满一些网络流行语。结尾RK对其其说“其其,我会一直关注你的!”,我不禁联想,你俩不如微博互粉一下。
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片,《摩尔》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认为主要一点情节还是略显低幼化。1949年,国家文化部下达文件,明确美术电影的制片方针是“为少年儿童服务”。这一方针对此后中国动画的走向影响深远,它促进儿童题材动画片的大发展;另一个方面看,它与世界动画电影多元化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创作者的思维。今天,很多人一提到动画影片,首先还是想到“是给孩子们拍的片子”,国产动画片主要还是依赖“一拖二”,甚至“一拖三”的方式来带动票房,家长本身只是陪伴,而非电影本身老少皆宜。希望国产动画在探索小朋友趣味的同时,也多注重一下家长的感受,这样方能再接再厉,迎来新一拨创作热潮。
文/奇爱
最近对国产动画片关注较少,难得在母校传媒大学的动画学院观看了一部最新的创作《摩尔庄园之海妖宝藏》。这个创作团队特别年轻,都是传媒大学和北电动画学院00级之后的毕业生。导演刘可欣毕业于电影学院,但小学是在定福庄二小上的,这个小学在传媒大学院内,早晚车接车送、家长小孩云集特别热闹,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戏称我们所在的大学是“定福庄二小附大”。《摩尔》与传大有着很深的渊源,观摩会如同一次答谢师恩的汇报演出,创作者回来接受着母校老师的检验。
《摩尔庄园》系列有相关电视动画剧集、有游戏、也曾拍过剧场版,已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产卡通系列。如今,随着《喜羊羊和灰太郎》、《魁拔》、《赛尔号》、《麦兜》等一系列优秀动漫的出炉,国产动画似乎正跃跃欲试地迎接一拨新的创作热潮。之前,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曾有两拨创作高潮,如今能否迎来第三次创作热潮,有待市场观瞻。
第一次的创作热潮是在1957年—1966年,即从上海美影厂成立到文革之前。《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各种大名鼎鼎的动画就产生于这个年代,这也是个名家辈出的时代。但是由于时代因素,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有很多局限性。如第一,在创作上注重艺术性而不注重产业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片子做出来都是由国家买单,所以创作者不必太考虑作品出炉后推向市场的问题。另外第二,这些作品多注重美术性不注重卡通性,水墨动画的画面追求像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大师作品般的形象和意境,精雕细琢,但是不适合大量复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第二次创作热潮发生在文革之后到八十年代末。由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艺术创作上的沉重束缚也被逐渐打开,动画片的创作也迎来又一次繁荣。《三个和尚》、《天书奇谈》、《舒克和贝塔》、《九色鹿》、《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作品,现在还令许多人印象深刻。这一时期的创作有着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向,及动画片由电影创作转向电视片的创作。而到了如今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摩尔庄园》系列,则是由电视系列片建立了一定的观众基础,然后再拍成剧场版电影。这样的创作方式比较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际流行的创作趋势,像日本的《名侦探柯南》等都是依循这样的创作路线,并且一年一部拍得风生水起。
在我看来,《摩尔》的一大优点是建立了一个很不错的虚拟王国和人物角色分配,使它便于发展和不断演绎,从而形成一个可复制再生的卡通系列。上一部可以讲冰世纪,而第二部又可以穿越时光,进行海上探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它来说都不成问题。故事的题材主题可以是寻宝、探险、成长、励志、拯救、小人物的胜利等等。人物配置也较合理,借鉴了其它一些优秀作品,如尼尔拉法师是位智者,让人联想到《哈里波特》里的邓不利多教授,RK让我联想到《柯南》里的怪盗基德等。另外,因为创作团队的年轻,人物对白都比较生活化,充满一些网络流行语。结尾RK对其其说“其其,我会一直关注你的!”,我不禁联想,你俩不如微博互粉一下。
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片,《摩尔》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认为主要一点情节还是略显低幼化。1949年,国家文化部下达文件,明确美术电影的制片方针是“为少年儿童服务”。这一方针对此后中国动画的走向影响深远,它促进儿童题材动画片的大发展;另一个方面看,它与世界动画电影多元化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创作者的思维。今天,很多人一提到动画影片,首先还是想到“是给孩子们拍的片子”,国产动画片主要还是依赖“一拖二”,甚至“一拖三”的方式来带动票房,家长本身只是陪伴,而非电影本身老少皆宜。希望国产动画在探索小朋友趣味的同时,也多注重一下家长的感受,这样方能再接再厉,迎来新一拨创作热潮。
前一篇:微电影: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后一篇:《搜索》:接地气的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