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2010-01-26 10:53:46)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婆文字
    《孔子》中,周迅的表演可谓惊鸿一瞥。名为女主角,但她的戏份实际很少。要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勾画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谈何容易。但是我觉得周迅做到了。开始的“lolita”造型,在草地上奔跑,后来教训太子,与发哥的对戏,一场赛过一场,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不容于世俗的叛逆女子,周迅真不愧为戏精的称号。而发哥的表演也很棒,完全的演技派,凭此拿一枚影帝不为过。我猜发哥是入戏太深了,并且大大的受到了孔子人格的感召,才会做出一些看起来“过激”的言行。比如和朱军一起下跪,还有“不哭不是人”之类听起来很伤人、容易招人反感的话。
  
  看《孔子》,我有几次想哭,但还是忍住了。一次就是在发哥与周迅的对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什么样一次短短的会晤,就能让一个绝顶聪明的惊艳女子一下子就被征服了?而孔子也能对一个名声不好的妇人顿生知己之感?这场戏,难度很高,境界很高,但最终,精彩的表演和富有张力的对白,还是做到了让人信服,很难得。
  
  看《孔子》,听一句句熟悉的经典名句从同一个人嘴里蹦出,电影一次次地向我强调着这个人物的牛掰。这是一种很奇异的观影体验。看完电影,我急切地想找《论语》来重新读一读,好好的再去体会和辨别一下孔子的人格。就电影中呈现的孔子来说,我觉得是亲切可亲,令人敬佩的。看见网上有评论说,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早就应该远离政治。而我倒觉得孔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更打动我的地方。道家的“无为而治”更适合用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而孔子选择了走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并且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带来的精神炼狱。知识分子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但是渴望进入体制,在体制内做一些努力,改变现状,也同样值得认可和尊重。而且,怀揣理想和责任感的后者注定了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孔子并非看不懂政局的复杂,各方利益的复杂纠葛,他比谁都要通达。但是,作为一个个体,能力总是有限的,思虑总是难以周全,更何况当时的时局那么复杂,一介书生想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孔子是一个智者,更加可贵的是,他在挫折中的坦然和豁达,这让我感觉,他是个走下圣坛的世俗之人,他没有什么超能力,只不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志力。
  
  电影中呈现出的孔子,半生潦倒,颠沛流离,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杨澜也建议从“失败者”的角度来理解孔子。但是,果真如电影所说,一个千古传颂的“圣像”,他的一辈子就是这样如同“丧家之犬”?他的功业和成就只存在于后世的千秋万代,而他在世的时候就没有品尝过功成名就的滋味吗?我觉得不是,孔子是一个最富有的精神贵族。要不他晚年怎能充满自信地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直在痛苦中修炼,炼成了足以傲视群雄的品格。世人应该怎样来定义成功和失败?我想并不仅仅是千军万马,千万个城池纳入麾下。
  
  要我挑电影的不足,那我只好勉力为之:胡玫是一个电视剧导演,曾经成功地执导过一些历史剧,这次导演这样的贺岁大片,在叙事上基本做到了圆滑。但是故事讲的好,在电影形式感方面,还是缺少了一份天然的追求。不像我们的张导,即便拍摄《三枪》这样的小成本转型之作,时不时地也流露出对电影画面和色彩那份一如既往的讲究和迷恋。《孔子》中的一些特效场面,给我感觉有点像拿着巨额投资不知道该怎么花,有时觉得和影片并不十分搭调,无益于为影片增色。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比起刚看的《阿凡达》里廉价的英雄主义,《孔子》更能激发我的感应。它引导我去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复杂人格,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人生价值。我觉得这部电影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