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2010-01-26 10:53: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老婆文字 |
看《孔子》,我有几次想哭,但还是忍住了。一次就是在发哥与周迅的对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什么样一次短短的会晤,就能让一个绝顶聪明的惊艳女子一下子就被征服了?而孔子也能对一个名声不好的妇人顿生知己之感?这场戏,难度很高,境界很高,但最终,精彩的表演和富有张力的对白,还是做到了让人信服,很难得。
看《孔子》,听一句句熟悉的经典名句从同一个人嘴里蹦出,电影一次次地向我强调着这个人物的牛掰。这是一种很奇异的观影体验。看完电影,我急切地想找《论语》来重新读一读,好好的再去体会和辨别一下孔子的人格。就电影中呈现的孔子来说,我觉得是亲切可亲,令人敬佩的。看见网上有评论说,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早就应该远离政治。而我倒觉得孔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更打动我的地方。道家的“无为而治”更适合用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而孔子选择了走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并且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带来的精神炼狱。知识分子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但是渴望进入体制,在体制内做一些努力,改变现状,也同样值得认可和尊重。而且,怀揣理想和责任感的后者注定了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孔子并非看不懂政局的复杂,各方利益的复杂纠葛,他比谁都要通达。但是,作为一个个体,能力总是有限的,思虑总是难以周全,更何况当时的时局那么复杂,一介书生想要力挽狂澜谈何容易。孔子是一个智者,更加可贵的是,他在挫折中的坦然和豁达,这让我感觉,他是个走下圣坛的世俗之人,他没有什么超能力,只不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志力。
电影中呈现出的孔子,半生潦倒,颠沛流离,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杨澜也建议从“失败者”的角度来理解孔子。但是,果真如电影所说,一个千古传颂的“圣像”,他的一辈子就是这样如同“丧家之犬”?他的功业和成就只存在于后世的千秋万代,而他在世的时候就没有品尝过功成名就的滋味吗?我觉得不是,孔子是一个最富有的精神贵族。要不他晚年怎能充满自信地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直在痛苦中修炼,炼成了足以傲视群雄的品格。世人应该怎样来定义成功和失败?我想并不仅仅是千军万马,千万个城池纳入麾下。
要我挑电影的不足,那我只好勉力为之:胡玫是一个电视剧导演,曾经成功地执导过一些历史剧,这次导演这样的贺岁大片,在叙事上基本做到了圆滑。但是故事讲的好,在电影形式感方面,还是缺少了一份天然的追求。不像我们的张导,即便拍摄《三枪》这样的小成本转型之作,时不时地也流露出对电影画面和色彩那份一如既往的讲究和迷恋。《孔子》中的一些特效场面,给我感觉有点像拿着巨额投资不知道该怎么花,有时觉得和影片并不十分搭调,无益于为影片增色。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比起刚看的《阿凡达》里廉价的英雄主义,《孔子》更能激发我的感应。它引导我去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复杂人格,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人生价值。我觉得这部电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