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日电影 |
庶民剧的奇峰
《寅次郎》系列是山田洋次的代表作,但为山田导演四次摘得“电影旬报”最佳影片殊荣的却来自另外四部影片,分别是《家族》(1971)、《幸福的黄手帕》(1977)、《儿子》(1991)以及《黄昏清兵卫》(2002)。但这四部中,前三部都是和《寅次郎》相同类型的庶民剧。记得山田洋次曾在描述寅次郎形象时说:“他是一个反英雄,也是庶民剧的精髓,他是一个小人物,其貌不扬,经常失败,真正代表了人类悲哀、寂寞的一面,故容易引起共鸣。”
其实,山田洋次镜头下的大部分主角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回忆说:“我出身中产阶级,亦受过大学教育,因此我的出身与我的影片的题材无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日本有二百五十年的‘落语’(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相声),这些故事的主人翁通常都是穷人,我自小就喜欢落语,对这种小人物感兴趣。”比如说,《儿子》一片是根据作家椎名诚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群仓库搬运工人,影片关注了普通人在大都市里的生存环境以及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电影天地》(1986)则有点类似于深作欣二的《蒲田进行曲》,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身边亲朋好友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如何事业有成的故事;《故乡》则记叙了艰苦的环境下,一对渔民夫妇患难与共的亲情。
《幸福的黄手帕》则更为经典,山田洋次的灵感来自于一首著名的美国民歌:丈夫快要出狱了,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怯怯地说,我会到家门口看一眼,如果你已另嫁他人我会默默地离去;万一你还是单身一人,万一你还是在等我……那就请你在家门前的旗杆上挂上一条黄手绢。当汽车到达家门口时,他的呼吸几乎停止了。他向着高处抬眼望去——满目所及的,不只一条、而是一排排挂满了的黄手绢!影片在这一刻达到了最高潮,平静中蕴含着催人泪下的冲击力,山田洋次的大师手笔可见一斑。影片在北海道的夕张拍摄,由武侠片出身的打星高仓健与“御用女主角”倍赏千惠子主演。1980年,他们俩又合作了山田导演的《远山的呼唤》。这两部影片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
深入剑侠世界
时间进入90年代,日本电影滑落到了历史最低谷,连日活这样的巨无霸公司都以倒闭黯然退场。而在可怜的电影市场中,以北野武为代表的独立电影人占据了票房的大半壁江山,老制片厂纷纷被推至了生死边缘。山田洋次的创作虽然受到波及,但在松竹的支持下,《寅次郎》系列电影仍然顽强的坚持。可惜,“老战友们”纷纷离他而去:1992年,在《寅次郎》系列中饰演主持的表演大师笠志众辞世,第45集《寅次郎的青春》也成了他的绝唱;1995年《寅次郎红之花》开拍前夕,与山田洋次合作近30年的摄影搭档高羽哲夫突然离世,令山田大受打击,为纪念这位老朋友,山田在片中依然把高羽的名字放在摄影一栏;1996年8月4日,渥美清去世,他在拍摄第47集时就以病魔缠身,无力坚持。逝世后,山田洋次特意重新制作了第25集《寅次郎木槿花之恋》(加新片段)作为纪念,这也是山田洋次“毕生最爱的作品”。
《寅次郎》结束后,山田洋次将精力主要投入到《学校》系列剧级中,并编剧了多集《钓鱼迷的日记》。正当人们以为他将一成不变的发展下去时,2002年,山田洋次突然涉猎武侠剧,推出了新作《黄昏清兵卫》。他将小说家藤泽周平的三个短篇小说“捏合”在一起改编,有点类似于50年代的《罗生门》和《雨月无语》。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藤泽作品首度登上银幕。山田洋次说:“藤泽在日本是很著名的小说家,但已经过世,他写的小说以古装为主,内容主要是下层武士的生活。过去未有人将他的小说拍成电影,原因是他写的多是短篇小说,改编起来非常困难。”
故事发生在1860年,是以清兵卫老去女儿的视角进行叙事,非常新颖。山田洋次发现,以往很多描写江户时代的古装片,提供的资料都是错的,为此他和一大班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地翻阅了大量史料。而演员则不是他担心的事情,在他看来,饰演清兵卫的真田广之“是古装片中的NO.1,他懂得怎样用刀法,不需要我细细解释”,而选用宫泽理惠的理由更简单,“最主要的就是靓,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结果两位演员不负众望,一举包揽当年的旬报最佳男女演员奖。
日本的古装片历史悠久,黑泽明、五社英雄、稻垣浩、冈本喜八以及深作欣二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之所以山田洋次能够“后来者居上”,完全在于他把自己的庶民风格与武侠动作片完美的结合,但是人之间最基本的感情还是最重要的。正如真田广之有句台词云:“虽然自己选择的生活并不富足,但内心感觉幸福就可以了。”山田洋次希望以此劝告当代社会为赚钱而辛苦奔波的民众,因为那样“永远充满了不会完结的斗争,不会拥有安稳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