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蒂芬.弗里尔斯:大洋两岸的摇摆人(3)

(2006-08-21 14:47:14)
分类: 欧日电影

 温德米尔的异国元素

 

2006年,弗里尔斯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汉德森夫人出品》。或许我们国内众多媒体之前并不了解剧情,而将片名误译为《汉德森夫人的礼物》。后来我们才知道,故事讲述了30年代末女贵族汉德森夫人和她经营温德米尔剧院的故事。为了抵抗电影对戏剧的威协,她雇来了一位精明的经理人维维安·万丹姆,并独辟蹊径地推出女孩全裸表演,引来了社会的巨大争议。

这完全是根据历史真实改编。而自小在伦敦长大的弗里尔斯,对剧院的“臭名昭著”当然了然于胸,而他所要做的便是“翻案”工作,为汉德森夫人“讨回公道”。他回忆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听说那是一个肮脏的地方。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影片由一场葬礼开始,汉德森夫人失去了丈夫,实际上也失去了最后可以依靠的亲人。她的儿子早在一次大战中便战死法国战场,19岁的他始终也没碰过女性的身体,只能通过被称为“法国明信片”的裸女照片发泄萌动的性欲。汉德森夫人的裸体舞台实际便是为自己的爱子,为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年轻的士兵提供心灵的慰藉。

值得注意的是,《汉德森夫人出品》的形态和弗里尔斯以往的作品并不相同。很多影评人指出,这部英国影片实际是对美国后台歌舞剧和疯颠喜剧的化用。片中有很多歌舞杂耍片段,背景则是光线抚摸下的玉石般的人体展示。演员不能动,只有如此,苛刻迂腐的审查机关才会认定这属于“艺术”而非“戏剧”;而疯颠喜剧则是30年代美国流行的一种喜剧风格,男女主角大多分属不同的阶层,常常神经质般地吵吵闹闹,最后大团圆收场,比如霍克斯的《育婴奇谭》和卡普拉的《一夜风流》。这种欢喜冤家的设置之于《汉德森夫人出品》,显然指的是朱迪·丹奇和鲍勃·霍普金斯这对重量级组合,他们的争吵与融合构成了影片最为幽默和温暖人心的点点瞬间。

但仅仅如此评价这部影片,似乎便有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汉德森夫人出品》其实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段是美国式的喜剧片段,而后半段则逐渐向社会剧转移。汉德森夫人试图撮合一个来自贵族家庭的19岁年轻士兵与自己剧院的女孩相爱。显然,她把这个士兵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可不幸的是,女孩不久便被无情地搞大肚子后抛弃,随之死于一场突然而来的空袭事件。

这明显是英国电影中由来已久的阶级矛盾展示。如果说汉德森夫人和万丹姆是在书写一曲跨阶级的美式感情;那么,后半段这种民粹主义的空想便在阶级的分野中,在纳粹的炮火中被击得粉碎。也正因如此,我才丝毫不会怀疑史蒂芬·弗里尔斯的英国导演身份。他的英国印记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流在血液中的——无人能够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