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电影 |
王超:思考历史,思考现实
这种内涵通过影片与古典戏曲《赵氏孤儿》状似无意的互文关系得以加强。王超说,影片的国际版名称就是《安阳孤儿》——由此,古典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得到了贯穿性的照应,同时它为导演找到了一种表现个性的合理途径。如华东师大学者胡晓明评价的那样,影片固然对现实充满了指涉意味,但“模子里依稀有‘英雄救美’的影子。我甚至把它看作一个古代侠客拯救风尘女子传统故事的现代底层版。”
但是,当时的王超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抓住了提升中国文艺电影的这根“救命稻草”——我们姑且称之为一种古典“类型”的现代阐释——但可惜的是,王超很快执迷地向着美学和历史的那条岔路探索下去,这便是次作《日日夜夜》的诞生。
《日日夜夜》当然是一次形式和美学的胜利,它的精神内核更加哲理化,同时在制作工艺和镜头语言上也较《安阳婴儿》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从接受的层面来说,电影的意义在于其本文化的过程,而当王超无意间拿去类型的躯壳后,反而面临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日日夜夜》的口碑远没有比那部“粗糙的”地下电影《安阳婴儿》更好。
王超反思说:“《日日夜夜》是我给自己出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我不知道今后会不会选这样一种电影了。拍电影拍事件是最容易的,拍个人成长的经验也好拍,而要拍摄一种特别内心化的痛苦和煎熬,就是一种很难的东西。内心的东西怎么外化出来?《野草莓》有它的方法,我想我也有自己的方法。从单个镜头的意义上讲,似乎简单了一些,但如果连成整体的话,它包含了一个特别大的剧作结构在里面。”
可问题在于,发现这个精妙的轮回式的剧作结构本身就是对观众心智的巨大考验!《日日夜夜》就是“吃亏在说得太内心了,至少没有《安阳婴儿》好看”。
即便如此,《日日夜夜》对于王超的创作生涯仍然意义深远。此时,他已经从“地下”走到“地上”,成为了一个合法意义上的导演。但显然,王超对电检改造过的作品颇为不屑,他也清楚地了解这种小众电影能够在票房市场上泛起的波澜:“如果在院线放,一来肯定被剪得不像是你的东西,二来也不会有人看。盗版碟其实是现在中国接收新鲜思想的一个独特渠道,我欣喜地发现这个渠道很好。同时,在网上关于它们的讨论,或批判或赞赏,比在报纸电视中的更热闹,更真实。”
王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导演,在同他的交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思路的转变。最明显的,在于他对冯小刚态度的转变:“以前都说他的片子不能叫‘电影’,起码不够电影化;最近我看了很多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喜剧,两者之间真有相通之处,现在我认为冯小刚拍摄的真是最纯粹的电影。”
如果说,冯小刚从好莱坞神经喜剧中汲取到一些养分的话,那么王超则从冯小刚那里找到本来就属于他的电影方式——“类型”和“个性”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如此,我们对王超新作《江城夏日》的憧憬自不待言,希望它能给爱思考的观众一个惊喜,给低迷中的中国文艺片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