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躲闪》(一段而已)

(2006-03-10 02:00:12)
分类: 欧日电影
《躲闪》(一段而已)
 
   
    实际上,本文在梳理《躲闪》亮点与失误的同时,意在探讨当代语境下多元族裔书写的可行性。移民电影有着它的天然优势,因为市郊作为一种景观,已经深深烙下族裔文化的痕迹。而按照列斐伏尔“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的观念,我更愿意把市郊作为移民电影一块土壤,一种“话语”的构建,而不仅仅是现实的临摹。而空间背后的政经脉络以及它对主体的塑造力,完全可以使作为“文化他者”的穆斯林社群自足地构建起来。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些不确定性,譬如《躲闪》当中的丽迪亚,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她视为象征白人强势文化的市郊入侵者,她占领了移民的领地,并不断侵蚀和改造着市郊的空间结构。这有些类似于M·赫克特所言的“扩散模式”(diffusion model),随着“中心-边缘互动”的增加,最终将导致“共同体的出现”[1]。而上述危机感并非笔者的臆想,而是随着后城市化的发展正在步步邻近。爱德华·索雅认为,后城市化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边缘以及郊区的区别逐渐消失”。因此,在原本无政府主义的市郊,将会越发地感受权力的迫近。在《躲闪》结尾处,警察的出现无疑便是一个危险的警告。


[1] 迈克尔·赫克特《内部殖民主义》,选自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第8384页。


《躲闪》(一段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