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婆文字 |
今天下午去上了陈宇的课,课上谈到了电影信息量的轻重及分布问题。分析了侯孝贤的影片《童年往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侯的慢镜。侯孝贤用一种平和娴静的态度关照着不无残酷的人生。即使在自传性的电影《童年往事》中,他也保持着一种类似于对他人的关照。如一些情节的冲突点,他总是不在镜头前表现,镜头在那一动不动的呆着,而冲突的人物往往从镜头的视域里逸出,侯利用着画外空间的暗示(声音等)引导观众自己去想象。在这里,镜头抹去的,似乎都是观众最为关注的事实,但是由于前文的交待观众已经对镜头背后所发生的残酷一幕心知肚明。如那个地下室打人的镜头,摄影机终没有随着主要人物一起走下楼梯。莱辛在《拉奥孔》里说,艺术作品避免描述悲剧顶点的时刻。可能侯也避免着用他的镜头展现这一时刻。看侯孝贤电影起初觉得他是一个生命活动如此微弱的人,那么一动不如一静的人,不但镜头惜“动”如金,甚至连一些好莱坞电影极力追求的动态爆破点也被之平静得抹去。但是不久就会发现,其实是在这样平静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激流汹涌。你立刻被他所描述的充满悲剧况味的人生所触动而难以自已。虽然课上仅仅选取了一些片断,我却已喜欢上了《童年往事》,喜欢上了侯孝贤。甚至于也更加喜欢艺术电影。
前一篇:2004年的回忆~~
后一篇:冬日碎想(老婆的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