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域:诗意化的影像书写

(2005-12-11 02:13:15)
分类: 欧日电影

异域:诗意化的影像书写

            ——玛格丽特·杜拉呢喃中的东方情结

 

     

 

古老的东方,人类文明发祥的源头,但历经两种文明的冲突,无奈的充当了西方世界眼中“他者”的形象,只存下一缕艳丽的泡影为人所念挂。东方,这块文明曾经的乐土,反成了一片未知的世界,在侵略者快意的驰骋中,留给人们的只有落后与废墟。曾几何时,神秘的图腾、遍地的黄金、华美的丝绸、湿热的气候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片断零碎的东方印象,及至当代,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又一次将西方众多的眼光投向这块他们依然不够了解的土地。然而,理论的话语毕竟无法代替诗意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玛格丽特·杜拉——这位出生于交趾支那(越南)的法国人或许更为广泛的读者所接受,她的文字中没有殖民时代的暴力、征服,只有唯美的语言、淡淡的感伤来表达心目中一种无以言说的东方情结——为夕阳迟暮下的法兰西无奈的喟叹,也为自身的感情纠结缓缓的呢喃。

正是如此,玛格丽特·杜拉更获得广大东方读者的欣赏,这是一个欧洲人眼中纯粹的东方,摒除糟粕,还其本真。然而,这里,我并无意对杜拉的文学作品做一番描述,而关注于由杜拉的文学而生发开来的影像书写。在我看来,杜拉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家们所偏爱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就在于,杜拉似乎在创造出一种“小说——戏剧——电影”三位一体的文学样式:既有小说的可读性,又有戏剧的可听性,也有电影的可视性。从而最终达到叙述如诗,对白如戏,情节如画的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文学成就,环顾二十世纪世界文坛,除了玛格丽特·杜拉本人无出其二。

细分下来,这一系列由文学而来的电影作品由于杜拉参与的方式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杜拉编剧的电影作品,如新浪潮时期(1958—1962)“作家电影”的名作《广岛之恋》、《长别离》;二,1965年后杜拉亲自导演的作品,带有浓郁文学独白色彩的《印度之歌》、《恒河妇女》、《她的威尼斯姓氏在加尔各达》等;三,自杜拉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如早期《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广为人知的自传性作品《情人》。其实,从此当中并非仅仅反映出杜拉式作品的多元化创作途径,更可将其看作是杜拉艺术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我将其概括成:“新小说”创作时期、“非电影”创作时期和“主流化”创作时期。在此,以三部典型的杜拉式电影作品《广岛之恋》(1959)、《印度之歌》(1974)、《情人》(1990)来简要的分析一下在不同的时期杜拉艺术创作的不同特点和贯穿杜拉一生对东方母亲的留恋之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篇文章重在对杜拉作品剧作本文上的研究,因此对于影像本体的叙述则相对简洁,并适当的辅之于相应的电影史论,作为背景供大家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