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日电影 |
异域:诗意化的影像书写
引
古老的东方,人类文明发祥的源头,但历经两种文明的冲突,无奈的充当了西方世界眼中“他者”的形象,只存下一缕艳丽的泡影为人所念挂。东方,这块文明曾经的乐土,反成了一片未知的世界,在侵略者快意的驰骋中,留给人们的只有落后与废墟。曾几何时,神秘的图腾、遍地的黄金、华美的丝绸、湿热的气候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片断零碎的东方印象,及至当代,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又一次将西方众多的眼光投向这块他们依然不够了解的土地。然而,理论的话语毕竟无法代替诗意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玛格丽特·杜拉——这位出生于交趾支那(越南)的法国人或许更为广泛的读者所接受,她的文字中没有殖民时代的暴力、征服,只有唯美的语言、淡淡的感伤来表达心目中一种无以言说的东方情结——为夕阳迟暮下的法兰西无奈的喟叹,也为自身的感情纠结缓缓的呢喃。
正是如此,玛格丽特·杜拉更获得广大东方读者的欣赏,这是一个欧洲人眼中纯粹的东方,摒除糟粕,还其本真。然而,这里,我并无意对杜拉的文学作品做一番描述,而关注于由杜拉的文学而生发开来的影像书写。在我看来,杜拉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家们所偏爱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就在于,杜拉似乎在创造出一种“小说——戏剧——电影”三位一体的文学样式:既有小说的可读性,又有戏剧的可听性,也有电影的可视性。从而最终达到叙述如诗,对白如戏,情节如画的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文学成就,环顾二十世纪世界文坛,除了玛格丽特·杜拉本人无出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