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中山中华民国“大”字宣言书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刘向荣:“大”字加国号前哪个朝代是最后一个?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分校)
来源:头条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https://www.toutiao.com/i6641775879233995277/
内容摘要:除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正式国号前加“大”字外,没想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在国号前也曾加过“大”字。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字加国号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否也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呢?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国家的名称(简称“国名”)。在古代中国,每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朝代号彰显其国号的,“中国”仅是所有朝代的统称而已,有关这种情况,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曾为中国正名:“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
古代中国不仅每个朝代都以其朝代名表明自己的国号,而且开国之君在所起朝代名方面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试图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国号前是否加“大”字就是其中重要表现之一。说到汉字“大”字,中国人使用的“大”字不仅是一个表述行状大小的形容词,而且还可以表达其它丰富的含义。
举例说,该字一旦加在国家的国号前在某种程度上就赋予该国号某种特殊的意义,究竟有哪些特殊意义呢?仁者见人,众说纷纭,但从一般老百姓角度来说,“大”字加国号前或许带有某种爱国性质的自豪和骄傲心态;对于打江山的开国之君来说,或许又寓意和寄托着开国之君对新朝强盛的期许和天下唯我独尊的豪迈心态,《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上古形成的“家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朝代国号的气象。
君不见,在现代影视剧中,出现“大”字加朝代国号前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有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在说到自己的朝代或国家时,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经常出现的“口头禅”很多都是“大秦”“大汉”、“大隋”、“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和“大清”等自我称呼。
其实不仅现代人如此,在古代中国对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来说,他们不仅喜欢诸如九五(“九五”)之类的吉祥数词,而且还在改朝换代之际,为表示新朝不同于前朝的新气象,还会寻章摘句地给新朝起一个不同于前朝的别出心裁的新国号,以突显所建王朝的的正统地位和豪迈气象。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抛开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这些自我称谓有些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一点不谈,历经数千载改朝换代何和王朝更替,很多王朝的开国之君有时也不一定能玩出新国号的新花样来(很多后世朝代仍然使用了以前朝代使用的国号就是例证)。就拿古代中国国号前是否加“大”字而论,根据史书记载:“大”字加国号是很晚的事情,明朝学者朱国祯《涌幢小品》一书卷二“国号”条中曾这样记载:“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袵之旧。自合如此。且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
朱国祯的这段话意思是:“大明”向“大元”学习,在国号前加了“大”字,朝代国号前面加“大”字在中国真正实际开始于元朝(我们通常所说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实际上叫“大蒙古国”,但因“大蒙古国”与中国元朝是有区别的,故我们还是把“大”字加古代中国正式国号前以元朝这个朝代为开端。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谋臣刘秉忠建议,将“大蒙古国“国号更名为“大元”,之所以取“元”,史书记载:“元“字”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句中的“元”。“元”本身有大、首等意思,加“大”字于“元”字之前,真是“大”上加“大”,从中可以 “窥一斑而见全豹”理解元朝当时凭借蒙古铁骑东征西伐南征北战一统天下的“气吞万里如虎”之蒸蒸日上了)。元朝以前历朝历代的官方国号没有加“大”字,其出现“大”字者是“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而非这个王朝的官方正式国号,如此说来,故真实的历史朝代当然不可能出现大秦、大汉、大唐和大宋这样的官方自我称呼,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的这些自我称谓当然也是不合适的。
由此看来,“大”字于秦汉隋唐宋国号前确实不仅是当时朝代臣子的自我称呼,而且也是外邦鉴于当时这些朝代的强大而为中国这些朝廷所加的尊称。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或外邦都如此称呼,今天中国现代影视剧也不加区分的加“大”字于所有朝代前,固然是历史知识缺乏用错的必然结果,但也更包涵了拍戏或搞文学的现代中国人对自己历史朝代的一种民族骄傲情感因素在其中。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和事实不会因为这些情感因素而根本改变,抛开这些错误和情感不谈,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历史地看问题,秦汉隋唐宋这些朝代的正式国号前当时确实没有加“大”字,历史上元朝确实是中国古代官方第一个加“大”字于国号前的朝代。除元朝官方在其国号前正式加了“大”字外,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其官方国号也是加“大”字的。由此看来,自元朝开始,中国实际上只有三个朝代官方在其正式国号前加了“大”字,即我们通常所叫的元朝准确叫法应该叫“大元”、明朝准确叫法应该叫“大明”,清朝准确叫法应该叫“大清”。
“大”字加国号前彰显了古代中国一些朝代开国之君对所创建国家的期许,本想加“大”字于国号前是古代中国一些朝代的特殊情况,除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正式国号前官方加“大”字外,应该就再也没有在国号前加“大”字了国名了,然而,让人感觉有趣味的是,此等传统并未因“大清”被辛亥革命的烈火而寿终正寝。为何这样说?因为让笔者没想到的是作为近代亚洲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其国号前也曾经加过“大”字,不信请看下图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最后的落款。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大统一王朝。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已经脱离世界潮流而显得老态龙钟了,特别是随着列强的侵略,这个错失改革良机本可以自我新陈代谢的老大帝国到20世纪初彻底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了。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以“康乾盛世”昭示于天下的“大清”王朝被以武昌起义为高峰的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淹没。1912年1月1日,那个曾经向“大清”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建议改良但被拒绝的孙中山在国人的簇拥下于南京成立中华民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朝代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因“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或“中国”,从此,长期不是国家专称的“中国”正式作为与外国并行的我们民族国家的国名了,我们国家国名由此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或许是由于新旧交替历史时刻的惯性因素使然,虽然新的国家“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了,但旧有的传统还未完全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人们心中彻底割裂,因而在孙中山发布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中末尾所署时间竟然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通过这个落款,我们不仅看到在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历和首次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元旦”一词,而且还看到该宣言书在当时的“中华民国”国号前竟然还加了一个“大”字。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的“中华民国”还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元明清加“大”字于国名前的历史传统,因之“大清”覆亡后孙中山发布的宣言书中出现了“中华民国”和“大中华民国”两个国名(本质一样,仅一字之别)的有趣现象。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2f9100eda0f244b694c303059976600e
尽管官方正式定义新成立的国家国名和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在同时期的文件和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也未必都在中华民国前再加一个“大”字(见上图),当时的大多数人国人在称呼自己的国家时,也未必时时刻刻会在“中华民国”前加“大”字称呼【当时人叫自己的国家仍为“中华民国”(或“民国”和“中国”)】,但这份文件在国号前加了“大”字,不仅让人觉得还是很有趣的,而且还会让人思考:“大”字加国号前究竟"哪个朝代是最后一个?
综上所述,“大”字加古代中国朝代国号前,“元朝”无疑是第一个,明朝和清朝无疑也是在其国号前加“大”字的,而且清朝还是官方正式加“大”字于朝代国号前的最后一个朝代,但由于上述《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最后落款竟然在“中华民国”国号前加有“大”字,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字加国号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是否也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呢?
注:本文由“头条@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者原创,创作时间是2019年1月2日,现经过全面修改完善再发表于新浪博客推荐博主博客——“两宁两京的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或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