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两宁两京
两宁两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801
  • 关注人气:2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专题一  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8-05-29 18:32:10)
标签:

转载

分类: 初中历史复习资料集

专题一  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  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  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  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政策。

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

三、中国现代: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土地所有制)。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Ⅳ.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发展演变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征收土地税)。

2.秦朝:按亩纳税。

3、汉朝:编户齐民制度。

4、隋朝: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5、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7、明朝后期:一条鞭法(1581年)。

8、清朝: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二.以税种来分类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推丁入亩。

3、以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人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开始征收茶税。

二、明清: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三、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丝、茶等大量出口,使农业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和商品化。

四、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Ⅵ.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

1、实质: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但是,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实质:小农土地所有制。

2、评价: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但造成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

三、美国:集约化经营的大农庄。

1、原因: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2、评价: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明治维新)。

五、俄国、苏俄和苏联

1、农奴制改革: 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2、十月革命: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

4、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