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四川宜宾2017年秋期七年级历史试题(有答)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考研究及学法资料 |
2017年秋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用碳素笔或钢笔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答题方式见答题卡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下列各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48分。
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请回答1—4题。
1.下列四项中能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可靠证据的是
![[转载]四川宜宾2017年秋期七年级历史试题(有答) [转载]四川宜宾2017年秋期七年级历史试题(有答)](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观察下面图一、图二,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A.建筑技术的发展
C.战争武器的改进
3.关于右图所示水利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A.秦国蜀郡郡守李斯主持修建的
B.鱼嘴将长江分为内外江两部分
C.沟通湘江漓江,便利南北水运
D.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4.以下历史文物,能够佐证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的是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请回答5—8题。
5.“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该诗歌颂的人物是
A.
黄帝
6.“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A.夏朝
7.“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A.秦始皇时期
8.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9—12题。
9.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C.图②→图③→图①→图④
10.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江南出现了“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的战役是
A. 赤壁之战
11.图①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
12.以上四场战役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C.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请回答13—16题。
1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仍能有效管理天下诸侯
C.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地位动摇
14.右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5.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A.八王之乱
16.下列正确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的是
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请回答17—24题。
1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A.张衡
18.
A.《论语》
C.《史记》
19.右图是东晋某著名画家作品真迹的局部,它是
A.《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20.“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道反,劳而无获。”此观点出自
A.《水经注》
21.下列关于古代书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胡昭独创了草书书法风格
C.钟繇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22.“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23.下列著名的旅游景点中,与佛教息息相关的是
|
言
|
学派及主张 |
A |
“兼相爱,交相利”,“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墨家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
B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道家 |
C |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
儒家 |
D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法家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18分)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对应填空(不得照抄材料)。(8分)
类别 |
措施 |
积极作用 |
① |
② |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
③ |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力,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
|
④ |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
|
军事 |
奖励军功 |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
材料二 上(高祖)于是约法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上曰:“夫农,天下根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纪》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共同认识?由此采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迎来什么局面?(6分)
材料三
—— 《晋书·食货志》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26.(18分)制度的创立完善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
(1)材料一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如何解决这种局面?(6分)
材料三
——恩格斯
(3)请用魏晋南北朝的史实解释材料的观点。(4分)
27.(16分)有人说中国秦汉时期发展方向是:立足中原,一路向西。
材料一
(1)从材料一的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划“√”,不能得出的信息划“×”。(4分)
①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军事进攻
②反映了秦王雄才大略完成中国的统一
③反映了东方六国放弃分封制西顺秦国
④统一关键之战是秦齐之间的长平之战
材料二
(2)仔细观察秦朝、西汉疆域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①结合所学完成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A:
②对秦朝到西汉疆域最大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A.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
B.标志今新疆已纳入管辖区
C.管辖洛阳以及安息等地区
D.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班超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完成路线示意图,结合时政知识说说这条路线的现实意义。(6分)
现实意义:
七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共48分)
1-5:
16-20:CBCA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1)①经济
(2)共同认识: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2分);
治国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
局面:“文景之治”(2分) (具体答出“文景之治”的表现:汉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也可给2分)
(3)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安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任答一点得2分,总分不超过4分)
26(1)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每点2分,共6分)。
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分)(如分别答出政治、经济、文化的意义一点1分,共2分)
(2)势力:诸侯王,地方豪强地主(2分);
解决: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一点2分,共4分)
(3)史实解释一: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2分)。(具体汉化措施一点1分,总分2分)。
史实解释二:魏晋以来,内迁各族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大多使用汉语;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任答一点就可给4分)
27(1)①√②√③×④×(每题1分,共4分)
(2) ①A:
②
(3)①陕西西安
现实意义: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答对一层意思2分,共4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