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到西北工业大学参观,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去的校领导,带着看他们的校史陈列馆。其中一件青铜器铭文,第一次出现"中国"字样,把此铭文放大做一面墙壁的展示,自豪之情洋溢。据考究,“中国”一词最早是指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周王所在丰镐之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就位于此地。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何尊造于西周时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
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何尊的腹部长着一双怪怪的眼睛,其光芒如锥子一样咄咄逼人。身上的四道扉棱如马鬃高扬,你真担心它有一天会飞掉。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中央,指住在洛阳)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
1965年8月,发现者陈家因经济拮据,就把这件青铜器连同另一些废铜混装在麻袋里,卖给了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总共只卖了30元钱。时隔一个月,也就是1965年9月的一天。宝鸡市博物馆的职工,戴着右派帽子的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看到这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吴增昆随即让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
何尊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器内底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
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过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他在故宫武英殿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
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锈蚀后,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何尊铭文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 [转载]何尊,冄公尊,西北工业大学](//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故“中国”一词距今已有3000余年了。
而当时的“中国”一词是何意思呢?据专家介绍,“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中国”的原意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即王国都邑及京畿地区。而最早出现于“何尊”(公元前11世纪后半期)上的“中国”一词,意思则是指东都洛邑所在的洛阳盆地一带,到了东周时期,“中国”代表的地理范围扩大为中原地区。
“中国”一词,曾见于《尚书·梓材》对周成王的追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生”,意思是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其中“中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毛天哲认为《何尊》的命器名是错误的,此宝尊彝应该命名为《冄公尊》。
《冄公尊》是王家制器,是周王(周公旦)送给毛叔郑父亲冄(冉)季载的祭祀用品。铭文中记载了周公营建东都洛邑这一史实,并记载了周王(周公旦)在周庙里训诫“宗小子”的训词。《冄公尊》作器年份当在周公摄政王五年,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厘定“周公旦是否称王”、毛叔郑的身份、冉季载和周公旦的关系等等历史上一些扑朔迷离的谜团。
《冄公尊》第一出土地应该是宝鸡斗鸡台戴家湾十五、十六号西周大墓(毛氏族先祖毛叔郑、冉季载的封茔之地)。它不仅仅是毛氏族的重器,而且是国之重宝。就如马承源先生指出的,《冄公尊》不仅仅是宝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应该是镇国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