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59)
(2017-11-20 16:23: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关于第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王解:治理百姓,侍奉上天,没有比俭约吝啬更重要的。能做到俭约吝啬,就是有了提前量与预应力。什么是提前量和预应力呢?就是重视积累与储蓄德性。重视了积累与储蓄德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障碍。能够攻无不克,其力量也就没有穷尽,别人也不可能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少。有了无穷的与不可预知的力量,就可以保有与治理国家了。有了治国保国的根本与源头,也就能长治久安了。这就叫根深蒂固,长生久视。
译英: To govern men in accord with nature It is best to be restrained; Restraint makes agreement easy to attain, And easy agreement build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ith sufficient harmony no resistance will arise; When no resistance arises, then you possess the heart of the nation, And when you possess the nation's heart, your influence will long endure: Deeply rooted and firmly established. This is the method of far sight and long life. 按照自然方式治理人民,最好是有节制;有节制使一致易于达成,易于达成的一致建立和谐的各种关系;有充分的和谐反抗就不会发生;没有反抗发生,于是你就拥有了国家的民心,而当你拥有国家的民心,你的影响就会长期存在:根扎得很深,基础很牢固。这是着眼长远长生的方法。
丘曰:王解主要阐释啬的原则,就是不论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养生,都要注意积蓄精力与德性,涵养性情,储存能量,留有余地,毋为已甚。王解是政治谋略。英译从消除对抗赢得民心的角度来看有节制的要求,不牵涉到“克”谁和隐藏实力的问题。我认为,从文字来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是提出统治原则,以下是从“啬”向下推导,最后得出“啬”是长生久视之道的结论。这章中的“服”字,王解作“提前量和预应力”,另有网文解作“准备”的,辞海和康熙字典中各项字义都似乎很难直接对上,比较接近的是对《诗经·关睢》“寤寐思服”中的“服”字的解释,辞海解作“思念”,康熙字典解作“服,思之也”,用这个义项,“早服”是早思,也就是早作筹谋、未雨绸缪。“克”字则应取“能够、胜任”的义项。连贯推导下来,节俭就是早作绸缪,就是重视积累圣人的玄德,有了玄德,就没有什么胜任不了的。“啬”的原则,是“无为”的要求,只有“无为”,才能贯彻这个原则。如果老想着有为,就要动用各种资源,导致国疲民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