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一)
(2017-11-20 15:52:0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道德经》各章和结构解读的比较研究
读完王蒙《老子的帮助》后,对《道德经》各章含义也算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并非完全赞同他的每个见解。至于全篇结构或各章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很不清楚。能否通过两种以上解读的比较来加深认识,以便读懂老子的思想体系?闲来无事,便做来看看。
主要的比较材料有王蒙的解说和英译本。因为王蒙身份特殊,他的解说影响很大,可能当下很多中国人是通过《老子的帮助》来了解老子思想的;而英译本是给外国人看的,译者表达的一定是他也许还有他的中国哲学顾问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所以英译本反映了外国人所能了解的老子思想。王蒙常常用意义相近的形容词和句子,反复堆砌述说一个基本的意思,网上没有现成材料,不好剪贴,只能把他的大概意思简摘下来,标为“王解”。英译本是从网上搜索到的,由JIAZHOU (比利牛仔)上载的版本,把英文再译过来标为“译英”。自己比较得出的认识,标为“丘曰”。
关于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解:可以讲述的道,就不是根本的道了。可以述说的概念,就不是本质的概念了。无概念,是世界的初始状态。有概念,是世界的发生状态。所以,我们要从无概念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奥妙;从有概念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的变化万千。无与有来自同一个世界和过程的观察和思考,都是抽象的终极概念,最接近深远广大的本质概括——道,深而又深,远而又远,大而又大,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译英:The Way that can be experienced is not true; The world that can be constructed is not true. The Way manifests all that happens and may happen; The world represents all that exists and may exist. To experience without intention is to sense the world; To experience with intention is to anticipate the world. These two experiences are indistinguishable; Their construction differs but their effect is the same. Beyond the gate of experience flows the Way, Which is ever greater and more subtle than the world. 能够经验的道不是真实的;能够构建的世界也不是真实的。道表明了所有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世界代表了所有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没有目的地经验就是去感知世界;带有目的地经验就是去预知世界。这两种经验是不可区分的,它们的结构不同,但它们的效果相同。道在经验之门外流动,它比世界更加宏大,也更加微妙。
丘曰:两种理解的共同点,是道的宏大和微妙。我则认为本章是从道与名的关系,带出有与无这一对概念,希望受众能够摆脱已有概念的束缚,善于从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来研究道,也就是关于理解道的方法论,或者说是全篇的概论。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道是客观存在,人对道的语言表述,不等于道本身,道的概念也与人们平时的理解不同。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时是没有语言表述概念的,但有了语言表述概念,人才可描述和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所以,要突破已有概念的束缚,回到起点来认识道的奥妙,又要用已有的概念,对道的细微之处进行精确描述。无与有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抽象的思维,抽象了还抽象,才是发现道的奥妙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