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智慧与权谋
(2017-11-02 15:39: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毛志英
智慧是人们辨别、判断、分析、决策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权谋则是对付某人或某种事情随机应变的手段和方法。
智慧与权谋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呢?《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智慧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计谋就是曹操骗徐庶进曹营。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的是:“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那里知道了卧龙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于是,刘备便带领关羽、张飞,亲自来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没有见到,几个月之后,听说诸葛亮回到了家中,立刻又冒着鹅毛大雪去拜见诸葛亮。来到卧龙岗时又因诸葛亮云游四海去了而没有得见。兄弟三人只好悻悻返回。过了一些日子,听说诸葛亮回到了卧龙岗,刘备吃素三天,沐浴更衣,准备以最高的礼节去请诸葛亮。关羽对刘备说,诸葛亮未见有什么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说的更痛快:“二位哥哥都不用去,我拿根绳子把诸葛亮绑来就行了。”刘备把张飞严厉地训斥了一顿,第三次亲自出马拜访诸葛亮。来到隆中时,正赶上诸葛亮大白天睡觉,刘备就一直站在草堂之外,不敢惊动,直到诸葛亮一觉睡到自然醒,才走进茅庐同诸葛亮见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备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一生都念念不忘。《出师表》中,诸葛亮便是满怀感激之情地写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激和回报,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遣诏托孤儿”,每每读来都是令人热泪纵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必善。”病危的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泣曰:“君之才华超过魏主曹丕十倍,必能定国安邦,终定大事。若我儿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他的话,你则辅佐他,如果他不具有君主的能力,你可以自己立为成都的君主。”诸葛亮听罢,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言讫,叩头流血。
比曹丕才能超出十倍的诸葛亮如果想要推翻阿斗刘禅易如反掌,但诸葛亮至始至终毫无僭越叛逆之意,倾其所有的心血和能力,像辅佐先主刘备一样地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自己累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而且儿子、孙子都为刘备的事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诸葛亮的忠诚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皇叔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回报,正像诸葛亮自己的肺腑之言:“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什么是智慧?“三顾茅庐”告诉我们:用最坦白、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去真诚待人,才会得到同等的感恩回报,这是最本质的智慧!或者说,真情实意才是一个人的最大智慧。
我们再来看计谋。第三十六回:曹操在新野、樊城连吃败仗,得知是徐庶帮助刘备出的谋略,又从程昱哪里知道“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于是便连夜将徐庶老母接到许昌,让她给徐庶写信,劝儿子来投降曹操。结果是徐母将曹操大骂了一顿,不仅没有写信,还将砚台打向曹操。硬的不行,程昱便又施了一计,仿照徐母的笔体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让徐庶赶快到许昌来救她的性命。徐庶是个大孝子,立刻打马来到许昌。徐母怕徐庶因为她而投降曹操、背叛刘备,便转身去屏风后面上吊自尽。尽管曹操用权谋把徐庶骗到了曹营,但却没有感动徐庶的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第四十八回,赤壁之战的时候,庞统设计的战胜曹操的连环计被徐庶识破。庞统问徐庶:“你果真要破掉我的连环计吗?”徐庶说:“我感激刘皇叔厚恩,未尝忘记回报。曹操逼死我母,我已说过终身不为他设一谋,今天我怎么能肯破你的良策呢?”
徐庶是被曹操骗进他的队伍中的,徐庶的心根本不可能在曹营,徐庶不仅一言不发,而且按照庞统给他出的主意,在曹军中散布西凉韩遂、马腾谋反,将要出兵攻打许都的谣言,然后假说去散关迎击韩遂、马腾,向曹操请下了三千人马,夜里逃离了曹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较,再一次论证一个人间正道,那就是:权谋打不败智慧,欺骗不能战胜真诚!
《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告诫齐宣五曰:“君子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外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句话太明白了:君主对臣下是什么态度,臣下相应就会对君主是什么态度!
什么是《三国演义》中最高智慧?不是借东风、借雕翎,也不是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而是胆肝相照、忠义千秋的桃园三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