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二(8)班 张翊涵:从票证时代看中国的发展

(2016-06-06 17:48:56)
标签:

票证时代

中国的发展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初二(8)班 张翊涵:从票证时代看中国的发展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初二(8)班 张翊涵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xr6l.html

一张票证,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记得从小妈妈就和我说不可以浪费粮食,因为外公从小也是这么要求她的,外公告诉妈妈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不要说粮食了,就是菜叶子都是宝贝,人们都没有粮食吃,如果能吃上稀粥已经是件幸福的事了,经常在大街看到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解放初期我国是计划经济时期,在那个年代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极度匮乏的年月里,用来购买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的凭证,也称“第二货币”。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票证也会按照人口数量等方式领取并发放。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当年人们视这些票证为“命根子”、“生命票”。那时可以称之为“票证时代”。

小时候,常听妈妈诉说她小时候的故事,以前想看电视,一个村里只有一家有电视,且只有几个频道,想看电视的全都挤到那家人的房间里,有时想打个电话都不容易,借“大哥大”“大板砖”的,有时别人还会收钱。但由于你没有手机票、电视票,你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电视、手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中国与世贸之间的关系早已跨越了当初的起点。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后来者”,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却迅速地后来居上。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完成了别的国家两百年完成的事情。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卫星、核弹、航母等高科技产品,虽没有发达国家的齐全,但也属于领先地位。中国人也有了自己创立的网站——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