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5)班 郭轶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2016-06-06 17:41:11)
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二(5)班 郭轶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作者:南京宁海分校 初二(5)班 郭轶玟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xr6h.html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明显提高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内忧外患。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们的物质水平较为匮乏,凭票供应、定量供应是当时一大特色。当时每个人每个月可以购买多少米面,是根据年龄、职业等情况划分成若干个标准,根据标准,拿着户口薄到粮站领取票。当时粮票还分为全国粮票、江苏粮票等,因此凭粮票换取各类小商品成为当时一大特色。而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一切以需求为前提。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通过市场需求、价格杠杆来调节各类商品的供给。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
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人均面积小,一大家子若干口人挤在一间小平房内。当时房屋基本是单位福利发放或是房管所的承租房。平房、大宅院是当时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公共厕所、集体浴室是也是当时解决人们日常所需的标准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房进入人们的生活视线,从最初的平房、到90年代初的两室一厅约60个平方的小、中套,到现在的高档精装公寓、大平层、跃层、挑高、别墅等;从最初的解决生存所需,到现在的改善需求,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完成了从量到质上的飞跃。从最初的解决居住需求,到后来的小变大,再到现在要求小区环境好,绿化好、物业服务优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体现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记得外公的老家是苏州,长大后来南京工作,小时候老听外公说带妈妈回苏州老家,得坐绿皮火车,要花7、8个小时。从我记事时,要回苏州老家可容易了,爸爸开着自家小车,沪宁高速2个小时左右就到家了。当天来回不是梦想,后来随着高铁的开建,最快55分钟就到了。依稀记得,80年代初期,舅姥爷出国到非洲的索马里,只能坐火车去北京转国际航班;等到90年代初期,上海国际机场建成,舅姥爷再次远赴中东的阿联酋时,就近从上海出港。再想想现在,我们出国可方便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每天进出港国际航班多达十几班。而南京城市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地铁、轻轨,有轻电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特别是地铁的运行,扩大了城市生活半径,让人们出行越来越便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改革开放前,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还是处于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那时的人们,无论大人小孩都特别期待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上平时见不着的好吃东西,诸如糖果、鸡鸭鱼肉等等。而现在,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现在日子好过了,天天都在过年过节!各类零食应有尽有,除了国内的,五大洲四大洋的进口食品,想吃什么有什么,海外代购,海淘圆了你足不出户,尽享世界美食的愿望。人们对吃的要求,以从解决温饱的基本需求,已逐步提升到改善生活、调换口味、注重健康养生,以及探寻饮食文化的层次上了。所以我常听着老一辈人说,这个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但口味不如从前了。直到现在我才弄明白,并不是口味变差了,原料一样,制作工艺一样,只是人们吃好的东西多了,味觉变得越来越刁了!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越高了!
从我听说的,到亲身经历的,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各种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从相对闭塞的环境,逐步打开国门,汲取精华,摒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年轻的00后,我们庆幸从小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自加压力,努力学习,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