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深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活动。这场触及到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课程改革目前已在高中阶段全面展开。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历时两年左右。这场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对广大中学教师产生了持久的、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
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选用了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的新教材。笔者所在地区于2005年秋季开始使人民版新教材。到目前为止,人民版新教材必修一、二、三以及选修教材中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已在2008届高三学生中使用完毕。在使用过程中,笔者感觉人民版新教材在编排上严格遵循专题体例,语言通俗易懂、叙史严谨;在史料的选配上,大量采用实物图片和原文资料,图文并茏、文史相配;在课后《自我测评》中,注重合作探究理念的落实,题目新颖,操作性强。尽管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情况的不同以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但整套教材读来亮点纷呈,蕴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但笔者在使用及外出学习过程中,却发现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让我们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了一些不安与困惑。
这里把我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的一点思考提出来,和各位历史教学界同仁商榷,以求教于方家。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处理好新教材与课程标准、人民版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以及人民版新教材与人教版旧教材之间的关系。
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教师仍然把历史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以为教材就是圣经,是不容更改的。因此,当教材的某些内容不适合学生时,不是积极地去加工和创造,而是一味迎合教材,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怎样来整合教材资源,使之适合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呢?整合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整合教学内容的依据至少有两条:一是教学对象的需要,即学情。但是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在这里不作赘述。二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教材的依据,是国家制定的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所有高中生所能达到的最低标准。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三专题一中的《百家争呜》一课,编者选择了“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和“墨家主张”等四个教学内容。应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重点强调了四大学派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呜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两者相比较,人民版教材的内容显然拓展了教学内容,不仅编选了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历程,介绍了儒家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而且还介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这样就形成了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取舍、整合教学资源呢?一些老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不加取舍、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一读了之,让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实际上,我们应该遵照课标的要求,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发展的概况(主要介绍儒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等三个部分,整合教材。这样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利于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介绍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的内容,我们只需简要介绍其学派及代表人物,对其思想主张不必拘泥。
2、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鲜明地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课程分类的方式规定着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现以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有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我们应该把人民版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按课程标准要求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更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教学文本资源。如人民版教材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中国的古代艺术》部分,只是概述了戏曲艺术从秦汉到明代的发展历程。而课程标准则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其主要艺术成就更是在清末以后取得的。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教学内容,怎么办?我们只有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整合,如人教版教材详细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及主要的艺术成就。这样对于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教学内容而人民版教材没有的,就可以参照其他版本的教材整合,奉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3、处理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关系。新教材依据新课程编写,观念新、教材新、方法新、观点新。在编排中,大量采用原始文字史料、实物、图片等,尽量接近的历史的真实。但会给学生带来的语言和学习上的障碍。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阅读基础一定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全面地理解数教材中的观点,学习中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又大行复古之风,完全置新课标、新教材于不顾,机械的套用旧课程的观点语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尊重史实、尊重新课程、新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借用旧教材中业已成熟,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的观点。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又能在今后的学习考试中得到满意的成绩,尤其是在高考阅卷严格遵照答案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如在人民版教材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部分讲述“全球化浪潮”时,用大段文字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但条理不够清晰,概括不很全面,让学生读来费劲,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之后,就可以用1992年人教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的一段文字及时总结: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这样一来,原因的表述清晰而明确,还可以顺势指导学生在学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时,抓住“主语”进行记忆。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同时,又教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关系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志,成为新课程理念得以体现的亮点之一。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一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学观无所适从。于是乎,仍然对教材奉若圣经、不加任何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得学生“未学历史想历史、学了历史恨历史”,丝毫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没有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是对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奉若神明,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乎,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加任何引导。这样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课堂教学中自由松散的局面,这两种倾向都要不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最佳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要针对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者个体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接受式学习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注意力。在历史概念的讲解中,接受式学习方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在学习人民版教材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西周的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这一内容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宗法制?这就需要教者用树状图表讲解宗法制的组成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制度。再如学习人民版教材必修—《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部分时,师生双边活动共同探究了“列强入侵的原因及概况”后,对于列强入侵的影响即民族危机的表现,则需教者利用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逐条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方式,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切忌简单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接受式学习方式,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历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正确处理好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历史,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文明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课程三维目标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往往把新课程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等同于旧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讲解,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生成历史结论,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时自然生发的情感,而不是预设的无病呻吟式的口号、高调。如在学习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内容时,教者可以用媒体列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史料后进行讨论交流:1956-1976年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后,分组讨论:这些大事中哪些是探索中正确的决策?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事物正误的标准是什么?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中交流后,教师及时总结:判断事物正误的标准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否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一来,就把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是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科学精神才是最终目的。江苏新课程改革实施两年多来,许多身处教改一线的老师和我一样,对新课程既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些不安和困惑。但我们勇于研究,敢于实践。我们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武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课程改革开道,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当然,这只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实施课程改革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斧正,以求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