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整合单元知识 掌握历史线索
(2015-10-12 15:35:39)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
原文地址:整合单元知识 掌握历史线索 作者:历史首席团队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就成为无本之木。所以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复习中,从节——单元——整体来抓好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体系,同时又要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2.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标明,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3.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画*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1.日本加紧侵华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各自的原因、过程、影响)。
2.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原因、表现(东北民众、中共、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民主人士)、结果。
高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各自原因、过程、结果、影响)。
3.中共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4.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如例子所述,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由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过程、特点、影响)。通过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才叫知识整合。
第二,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第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第四,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一、稳定的环境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实行开放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教育及人才储备等。
把握考题方向重构知识体系
高考命题中展现出一些新方向,考生在复习中遇到问题要多留心、多思考。
文明史观:文明交流促进发展。
全球史观:用国际化视野看待历史,从整体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用现代化观点看待近现代历史——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构建和谐世界,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创新进步、保守落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手术刀(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下面就“文明史观”的一部分内容展开叙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理性认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崇尚开放与包容,既珍视自己的文明,也尊重其他文明,提倡与其他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我们主张维护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和惟我独尊的文化心态,反对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以文明史观构建新专题时,要注意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如文明的传播、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会以及文明的比较等。
1.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思想),致力振兴中华(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原因,并列举各派的主要观点哪些体现了人文观、和谐观)。
2.列举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指出交流的意义。(可以设计成表格进行复习)
总体上讲,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推动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2.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标明,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3.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画*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1.日本加紧侵华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各自的原因、过程、影响)。
2.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原因、表现(东北民众、中共、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民主人士)、结果。
高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3.中共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4.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如例子所述,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由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过程、特点、影响)。通过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才叫知识整合。
第二,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第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第四,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
把握考题方向
高考命题中展现出一些新方向,考生在复习中遇到问题要多留心、多思考。
文明史观:文明交流促进发展。
全球史观:用国际化视野看待历史,从整体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用现代化观点看待近现代历史——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构建和谐世界,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创新进步、保守落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手术刀(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下面就“文明史观”的一部分内容展开叙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理性认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崇尚开放与包容,既珍视自己的文明,也尊重其他文明,提倡与其他文明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我们主张维护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使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和惟我独尊的文化心态,反对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他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以文明史观构建新专题时,要注意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如文明的传播、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会以及文明的比较等。
1.弘扬传统文化(古代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思想),致力振兴中华(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原因,并列举各派的主要观点哪些体现了人文观、和谐观)。
2.列举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指出交流的意义。(可以设计成表格进行复习)
总体上讲,中外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形成“中华文化圈”,推动
后一篇:[转载]关注文明史的交融与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