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盛行的分封制历时数百年虽然弊病百出,但历代封建统治者尤其是新王朝建立者仍热衷于分封诸王,不久便酿成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这样中央政府又不得不进行“削藩”行动,于是“削藩”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现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削藩”有四次: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最高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强盛的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第三次为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第四次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取而代之的明清地方的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权有此最终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四次“削藩”运动中,汉朝、明朝的“叛乱者”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晁错西汉前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景帝二年,他上了有名的《削藩策》,该策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强行削藩,引起诸侯王极度不满。景帝三年,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最终的替罪羔羊就以诛杀晁错为代价,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于东市了。晁错虽然被诛杀了,但晁错为之奋斗的事业还是被继续下去。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趁机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这样一来,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另一次是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四子朱棣被封燕王,握重兵镇守北平。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传位长孙朱允炆,当时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都主张削藩,黄子澄建议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就自然无力反抗了。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削藩的第一个目标是周王(燕王的胞弟)。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最后目标直指燕王朱棣,引起朱棣不满。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讨伐齐、黄二人名义北平起兵。建文四年,燕军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继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自己清君侧的行为意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不难看出“削藩”对于历代王朝的稳定重要性。削藩成功,则国家的组织性、社会结构化程度都会有极大提高;削藩失败,不仅会导致强藩横行,中央政令不通,甚至会导致“独立王国”的产生,最终引发王朝崩溃。历代王朝对于削藩极为慎重,历代史家对于削藩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削藩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精力。削藩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古代优秀政治家留给后人的伟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