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加强对“人”的关注
(2012-08-31 22:57:58)
人教历史教材编写大多着墨于历史事件的渲染,然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最鲜活的元素无疑就是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演绎着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现象。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历史人物”往往被我们冷漠和淡化了。历史人物的不平凡的经历,尤其是历史人物心理层面的喜、怒、哀、乐,往往是课堂中最能够吸引学生并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历史课堂对人的关注可以说是使历史与学生形成共鸣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或一群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生动,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升华,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亲近起来,不再觉得遥不可及,望而却步。
案例:《难忘九一八》(来自方明说历史)
【内容标准】: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设计思路】本课内容从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主题,分析课标,该课给力两大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展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兴起之前国内局势的重大转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史上短短六年时间里,无数风云人物纵横舞台,选择张学良来“鲜活”本课,因为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张学良都是事件之主角。1931-1936年,这短短的几年光阴,堪称是张学良百年生涯中最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期。鉴于此,张学良的做人行事方面,给后人的启示或经验是什么?张学良这一时期在社会层面“被舆论”的重大反差,给后人的历史启示又是什么?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教做人。鲜活的历史人物从行为到舆论评价方面,都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故此课设计可以立意于评旧人、做新人之上。
因此本课,可以以“张学良”这个事件的主角为中心或线索,来重新整合教材,相机补充张学良在两大事变前后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其心理感受和社会舆论评价的相关资料,围绕一根明线来展开:
显赫身世+年少高位=少帅--汉奸卖国贼--兵谏领袖--蒋家囚徒
同时,随着相关资料的呈现,引导学生感受社会舆论及张学生自身心理感受,铺开一根暗线:
汉奸卖国贼--国人舆论的“囚徒”;自责与悔恨--自身心灵的“囚徒”
兵谏领袖--国人尊敬的“小帅”+自身心灵的解放
明暗并行的两条线索展开,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做人不易!做事不易,做大事担大责尤其不易!初步培养学生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今后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许面临国家、民族前途的大是大非问题的选择与判断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支撑。历史教育给学生终身成长与发展究竟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基于这一问题的考量,来规划本课。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张学良将军》片头,引入新课。
新课探究
环节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张学良:春风得意的少帅(明线) → 千夫所指的心灵“囚徒”(暗线)
其间引导学生完成“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的学习。
环节二:
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蒋介石关押成囚徒(明线)
→国人敬仰成“少帅”(暗线)
其间完成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的学习。
环节三:
1、提出问题:缘何囚徒华丽转身成人们心中永远的“少帅”?
2、呈现材料:以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为中轴线,比较前后史实。
(1)事变之前:(回顾之前学习的课文)
国共内战十年,多次围剿追剿--回顾红白之战围剿长征
国民党将领自愿抗战――以马占山
在野党自觉抗战――杨靖宇
东北民众自发抗战――义勇军
分析以上现象:一方面,有人有组织在抗战,另一方面,政府主流――打内战,没抗战
进而引导得出结论:以上表现--正是局部抗战这一结论得出的立足依据。全面抗战和局部抗战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政府是否主导抗战。旨在从理解的层面来落实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这一点。
(2)事变及解决后:(重在和平解决的作用--如何理解上)
材料一:国共代表频繁谈判
材料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不军事“剿共”了――政府主流:停内战,备抗战
分析比较:从打,到不打了;不仅不打了,还有联络了;不仅联络了,还有备战了--正是因为如此,七七事端一发,全面抗战兴起!论从史出,得出结论――事件和平解决,促成内战结束、政府领导抗战,故为民族危局扭转创造了契机,事变的和平解决之作用就也就在此也。--让学生通过史料比较,从理解层面得出事变和平处理的作用。
环节四:历史访谈:家长对张学良知多少
可安排访谈表格设计、课堂内模拟访谈、访谈信息的回收与分析预设等
(旨在开发利用社会课程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得。此环节灵活机动处理,时间长,长处理;时间短,短处理。)
本课的教学中选择了事件的主要历史人物贯穿其中,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也达成了情感目标。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提醒大家注意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用人物架起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当然,以人物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将人物当一个“调味料”、一根装饰的腰带子,而应当是与人物同喜同悲,同苦同乐,力求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丰富的体验,设身处理,换位感受,喜其所喜,耻其所耻,哀其所哀,得其所得,才能触动师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