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效课堂有几点启示
启示一,高效课堂必须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构建高效课堂“应当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的辩论命题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不分胜负。本人聆听后认为:无论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都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离开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高效课堂就无从谈起。因为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相对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受到教学内容、学情和地域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就先教后学而言,有其“填鸭式”、“满堂灌”的弊端,需要革新、需要发展,但不能全盘否定。如果教师先教采取的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动脑筋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得到一种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正是体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正是“名师出高徒”的真实反映,正是构建高效课堂所必需的。因此,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与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就先学后教而言有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利于克服“满堂灌”的弊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情况下,或学生处于依懒教师的学习阶段(比如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或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必须先教后学。即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习思考上面,想方设法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自学,引领学生入门。因此,就入门而言,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能让学生在知识门前绕来绕去,感到无路可走、无门可入。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只要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就应该加以肯定。不能将两种教学模式对立起来,为肯定一种教学模式而否定另一种教学模式,任何形式的对立和否定都是十分错误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然后走向“由学到教”的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扶——放”的教学法。教即教师教读、学生仿读,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扶即引读,教师的作用由教转化为引,着力于引领和指导,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放即放手让学生自读,其着眼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进入独立学习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这一亲身教学实践证明,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先教后学的本质在于把教转化为学,即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先学后教的本质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当堂作业,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同样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就说明:无论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它们的本质是相通的,都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目标。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泛化,都不能生搬硬套,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和不同的地域条件等因素而定。或采取某种教学模式、或两种教学模式交替运用、或各种教学模式整合使用,要灵活掌握、机动处理,不能以某种教学模式束缚自己,而是要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应当认真设计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决定应该如何施教,并不断改进教法,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与动机,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统力配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高度统一、完美结合,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启示二,高效课堂必须注重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育行为,没有先进的教育行为,高效课堂从何而来?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观念。只有在这样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才能逐步扬弃把学生当作容器的旧教学观,逐步确立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价值的新教学观,才能彻底向传统的“三中心”告别,迅速走向“三为本”。即在教育主观上,要从“教师为中心”走向“学生为本”;在教育质量观上,要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在学生发展观上,要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建构为本”,从而实现创新教育思想的重建。并在创新教育思想的重建中转变教师角色,在转变教师角色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观,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实现新的转变。将教师的角色从“主演”变为“导演”、由“台上”走到“台下”。将教学方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从知识简单机械的传播者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从教育教学的“权威”和“裁判长”向教育活动中“平等的首席”转变;从消极被动的吸收者向主动研究者转变;从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向教育生活的享受者转变。并在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方法转变的过程中认真实施平等教育,真心实意地用心血、下功夫教育培养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以期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启示三,高效课堂必须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专业知识的多少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明确和懂得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自觉自愿地按照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储备和技能的需要认真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学习,用书本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知识,将“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充实和完善、优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做一专多能具有通识知识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提炼,就像燕子垒窝、蜜蜂酿蜜那样,坚持不懈、点滴积累,从而构建教师自身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高效课堂对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而且要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努力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模联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熔于一炉,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现代知识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学会从不同的知识形态中获取知识,如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的图书、快捷的报刊,以及各种影响资料等。并且要善于筛选与吸收,善于坚持有目标的专业积累,在筛选与吸收中构建自己专业知识的大厦,在积累与创新中将众多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类编排、加工处理。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使“原料”变成成品,使知识变为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从而使自己积累的知识生效增值,为有效地实现“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期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