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3)

(2015-05-19 16:25:1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三、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什么样的知识是有效的知识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在理论上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知识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它表明知识在客观上所内含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有效知识观的内涵是什么,它表明我们在主观上如何去挖掘和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的育人价值

知识是个体成长的精神食粮,它蕴涵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核心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的育智价值

之所以说知识具有其育智价值,是因为它对个体的智力开发、智慧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通过众多的头脑长期的、反复的、曲折的、深入的思维,并且最后是通过人类的一些最杰出头脑的悉心研究和思维才产生出来的。任何知识(真理)不仅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外部现实及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中凝聚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积淀了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才华、能力和追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方式亦浓缩其中。”[14]就具体的教育教学而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领会知识本身的内容外,同时还会主动吸收积淀在知识中的智慧、才能和思维方式等,实现知识内在的育智价值。具体来说,凝聚在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与个体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育智价值总是体现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体来看,为了获得真知,个体的思维必须卷入知识的原生产过程中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从知识内容本身的角度来说,学习是知识的智力价值的展开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是个体智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从两者的结合来说,学习就是将人类(他人)的智慧转化为学习者个体的智慧。可见,学习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个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这里蕴涵着知识实现其育智价值的内在机制。

2.知识的育德价值

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就知识的育德价值而言,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最为经典。在他看来,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包括勇敢、公正、正义、慎私、友谊等,如果没有真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他主张用知识去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强调通过知识去除人生的愚昧与遮蔽,达成善的品性和高贵的精神。不仅苏格拉底,历史上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柯尔柏格等教育家都或明或暗地认同这种观点,并都分别作过相关论述。有研究者指出,“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道德认知的提升对道德过程的良性推动具有关键意义。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没有理性的规导,情感的发展会步人盲目之境;道德认知是道德意志实现的基础,有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是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成其为真正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15]总之,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时候,正确的逻辑推理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与合理的行为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仅如此,人们探索真理的艰难过程、科学精神以及勤奋刻苦的意志品质等都会在知识中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知识包含着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崇尚、尊重、热爱、追求真理、热爱生活、追求人生幸福美满的道德情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自然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总之“知识的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16]一句话,知识能够充实人生、克服无知和偏见、完善道德人格,而一个人的无知必然造成精神的空虚、思想的偏见和人格的堕落。

3.知识的育美价值

个体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才能被真正地激发出来。人们习惯上将这种对个体的审美能力进行教育的活动称为美育。知识具有其陶冶价值,美育离不开知识。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也能自觉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育美价值所在。一方面,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个体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任何形式的审美活动都将是空中楼阁而难以展开。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说,美育首先需要智育的参与。一般情况下,审美教育包括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趣味与审美精神等多方面内容,而其中审美知识与审美技能显然要靠智育来完成。另一方面,知识本身不仅具有认知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知识不仅是认知的媒介,更是精神态度、价值伦理的载体,传导着人类千百年来对世界的认识,也运载着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审美情怀和价值追求。即使认知价值十分明显直接的科学知识,也具有精神培植、人性发展的价值,因为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产物,但人类在探寻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所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让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至于原本就可以直接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精神交流的人文知识,对于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完整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价值远远不只在认知方面。”[16]。研究表明,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自然科学家的重大发明或发现都是以审美作为寻求真理的向导的。“美积淀在知识之中,并借助知识的结构美、内容美、形式美、逻辑美、理性美、意境美表现出来。”[17]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思维能力越强,其对美的领悟也必然越深刻。这是知识具有其育美价值的实际意义所在。

()有效的知识观

什么样的知识设计和教学最能体现知识的育人价值,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要秉承以下知识观。

1.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

2.注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是稳定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的本质联系,它不涉及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因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因此,在师生的眼里,教材上所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有着不可质疑的正确性,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的原因。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都是一种对现在问题的“猜测性解释”,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18],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或者说是向进一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因此,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价值性和情境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超时空的普遍真理,也没有永恒的规律和纯粹客观的知识,有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和相对的规律。“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19] 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知识的有限性、条件性和相对性,形成一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时,他们才能够大胆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注重意义和德性的知识观

在传统认识论的视野和框架里,人与知识被定位为是一种认识关系和反映关系,即知识是人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其中,人是一个认识性存在,而知识则是一种被认识性存在,两者的关系是外在的。后现代知识观则强调人与知识的存在关系和意义关系,即知识对于人的意义。“这种意义关系应该比认识关系更基本、更深层、更具包容性。首先,它不排斥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更强调生成性、体验性、文化性,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个人心理意义的建构。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精神意义,强调知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认识、发展能力,更应使学习者感受到生命的充实性和意义性,能够对个体有意义的生活给予滋养、护持。”[20]“在这里,知识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系,人无须为功利的目的而服从知识;人主要是出于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或为了意义世界的充实而与知识交往,学习知识不以‘占有知识’为目的,而以个体精神的成长为目的。”[21]强调知识的意义性意味着要真正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关注、关爱、关切贯穿和体现在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从课程角度讲,要强调知识与人的具体关系,努力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出发去选择、加深和拓宽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使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学生学习角度讲,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知识具有德性价值,“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知识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总之,从学生的角度讲,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只有能够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发展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知识,而基于有效知识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6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3]张建伟.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4]刘建德.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出发点I-J].教育科学论坛,2009(6)

[5]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71172

[6]李召存.课程知识观当代重构的方法论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

[7]贝利.教育与知识的概念[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48

[8]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31441

[9]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0

[1O]俞翔辉,等,编译.赞科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46

[11]赞科夫.论小学教学[M].俞翔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O

[12]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5

[13]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J].语文建设,2002(1)

[14]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93

[15]成双凤,韩景云.走出知识德育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5963

[16]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6)l72O

[17]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912

[1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9

[19]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O]李召存.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2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1

(责任编辑:苏丹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