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惠恕: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依据(上)

(2015-05-19 15:19:08)
标签:

黄岩岛

菲律宾

南海

菲律宾群岛

领土

分类: 校本课程:中国疆域资料

刘惠恕: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依据(上) 

作者:刘惠恕   来源:liuhuishu的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379891.html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菲律宾群岛决非是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诸多国家组成,它们曾是明、清王朝的属国。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南海始终是中国的属海,这也是历史上“大明海”与“南中国海”得名的基本原因,当代中国与菲律宾的海疆分界,只能在南海与苏禄海之间,而处于南海中沙群岛所属的黄岩岛,只能是中国的领土。西方殖民者对菲律宾群岛上原有国家的征服,即中国政府丧失宗主权的过程,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近代菲律宾的独立,是向美国人乞求的结果,菲律宾在独立时,也同时继承了西方殖民者对菲律宾群岛南部原中国属国未竟的征服事业。如果菲政府有权向中国政府提出黄岩岛的主权要求,中国政府也同样有权向菲政府提出有关苏禄国旧地与古麻剌朗(马巾达瑙苏丹王国)旧地(棉兰老岛)的主权要求。

 

本文原发上海《炎黄子孙》杂志2012年第3期,原题名《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历史铁证》。为方便网友了解黄岩岛事件的历史真相,捍我海疆,以新题名发全文于网上供参。

 

201241112艘正在作业中的中国渔船因遇风,停靠在中国传统渔场、南海中沙群岛所属黄岩岛海域避风,突遭一艘菲律宾海军军舰袭扰抓捕,引发了持续两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事件紧张局势的升级。菲律宾出动军舰抓捕在黄岩岛(菲称斯卡伯勒礁)避风的中国渔民的理由是:黄岩岛属于“菲律宾的法律以及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明确界定了菲律宾的领土和领海范围。”[1] 黄岩岛究竟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还是属菲律宾的领土?本文仅据文献资料加以考证。

一、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并将其标入国家地图

文献证明:早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郭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岛。[2]郭当时测得“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3]。而《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都记载了包括黄岩岛在内的所有南海诸岛在中国疆域之内。

此后,中国明政府绘制的《大明混一图(洪武二十二年,1389)中国清政府所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康熙时)、《十排皇舆全图》(雍正时,亦名《直格皇舆全图》、《大清疆域图》)、《内府舆图》(乾隆时订)、《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所附《皇舆全图》,均标明包括黄岩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都在中国疆域之内。

而在民国时代,193412月,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继续将黄岩岛列入中国版图。[4]1947年底,中国内政部方域司编制出版《南海诸岛位置图》,以“十一段线”形式,划出中国南海海疆线,确认该线系具有法律效力的历史性界线,中国对线内岛、礁、滩、沙洲均拥有主权,而黄岩岛(当时称“民主礁”)位置处于“继续国界线”内。[5] “十一段线”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合法政府的承认,各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都标明南海“十一段线”内的海疆为中国所有。而在20世纪众多的国际公约与条约中,也都明确地指出和承认这一海疆标界。[6]

在新中国政府成立后,1953年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南海诸岛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在南海海疆标界上,沿续“十一段线”,在同一位置上标绘出9段断续线,因此被国际上统称为“九段线”,“九段线”与“十一段线”的区别在于:“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东京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地理位置上稍有调整。”[7]至于“十一段线”改为“九段线”的原因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本着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为了越南政府能有效的抗击帝国主义,允许越南在中国南海领土上建设雷达站等军事设施。”[8]鉴于“九段线”形状呈“U”形,也被称为“U”形线。而黄岩岛位置处于“九段线”之内。197710月和19786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队曾两度登岛进行考察活动。19834月,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将黄岩岛定为标准名称公布,这是对于黄岩岛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权利的法律认定。

新中国政府标绘的南海海疆“九段线”,亦得到了当时世界各国及合法政府的承认,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南海海域发现了大量油气资源,周边国家才开始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并进行侵占,这在法理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其中,菲律宾众议院200712月二读通过了宿务省众议员昆科提出的《制定菲律宾领海基线的法案(第3216号法案),试图修改其原有的3046号共和国法令,以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列入菲律宾版图。这一法案在2008313日国会休会前通过第三读(即最后一读)。据菲律宾通讯社网站该年316日报道:菲律宾外交部的海事委员会秘书长本苏多15日表示,新法案一旦生效,将有助于明确菲律宾的国家领土范围,政府据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领土”内的资源。[9] 菲方试图通过立法形式侵吞中国领土的作法,自然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反对。20083月间,中国外交部向菲外交部递交了“立场书”,重申中国政府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立场。而菲前总统阿罗约却表示:这项法案将列为菲优先处理的案件。马拉卡南宫法律顾问阿波斯托尔表示:菲必须通过这项法案,“否则可能会失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的200海里专属经济海域。”[10]菲方试图通过立法形式侵吞中国领土的作法完全是一相情愿,无任何历史依据可言,这是对中国南海海疆“九段线”的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对此,正如中国政府所指出的:“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其海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这一事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菲方无权对黄岩岛附近海域的中国渔船登临检查和采取措施。” [11]

 

二、历史上的菲律宾群岛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菲律宾群岛上出现的诸多国家,都曾是中国的属国,中国政府享有对南海的宗主权,因此,中国与菲律宾的海疆分界,只能是在南中国海与苏禄海之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人是菲律宾群岛的最早发现者。远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曾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东南亚,前后历数十年,其间抵达过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等地。那时菲律宾群岛上人口稀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国家政权。康泰回国后著有《吴时外国记》(又名《扶南传》)一书,以记其事。该书虽佚,但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有引证,《晋书》亦曾引及。[12] 

此后,在唐、宋、元三代,中国与菲律宾群岛有着零星的交往。宋代称今菲律宾之吕宋岛为“民都洛”岛,称今菲律宾之巴拉望岛为“三屿”。[13] 在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一书中,记载有民都洛岛(今吕宋岛)之麻逸国事。[14] 元代称今菲律宾之吕宋岛为“三屿”,称今菲律宾之巴拉望岛为“麻逸”。[15] 此外,元代古籍《大德南海志》(1304年)中记有“苏禄”国名,[16] 元学者汪大渊在所著《岛夷志略》(1349年)一书中,详记苏禄国地理位置和物产。[17] 明代称今菲律宾之吕宋岛为吕宋,称今菲律宾之巴拉望岛为芭老员。[18] 清代袭明,称今菲律宾之吕宋岛为吕宋,称今菲律宾之明多洛岛为明多罗岛,称今菲律宾之巴拉望岛为巴拉湾岛,称今菲律宾之苏禄岛为苏禄。[19] 等等。

约至公元14世纪,菲律宾群岛上的国家权力机构吕宋、琐里诸国开始与中国政府建立纳贡关系,此见于《明史·吕宋》传所述:“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遣使偕琐里诸国来贡。 [20]而对于菲律宾群岛上这些较早国家机构的建立,起重要作用的无疑是当时飘洋过海来此经商的中国商人,而其统治形式的法律认定,则始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遣官赉诏,抚谕其国。” [21]其具体经过为: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一下西洋时,前往渤泥(今马来西亚、文莱)途中经停吕宋,应当地福建侨商请求,任命福建晋江籍华商许柴佬14051424年)为吕宋总督,此后直至1424年,吕宋岛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许柴佬。关于许柴佬任吕宋总督的事迹,见于菲律宾学奥斯汀·克拉伊洛所著《西班牙人到来以前菲律宾的千年史》一书所述:“三保太监郑和巡视吕宋岛之时,委派泉州晋江人许柴佬为吕宋国总督,连任达二十载之久。” [22] 

关于许柴佬的事迹,另据中国晋江市谱碟研究会会长周仪扬的考证结论是:许柴佬,英文作KOCHALAO,俗称许佬哥,明初侨居吕宋 (今菲律宾),因经营有方,旋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与侨领,在社会中享有盛誉。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首次下西洋时,奉诏委任其为吕宋国总督,统揽军、政、财、文大权,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任职达二十年之久。许柴佬的事迹除奥斯汀·克拉伊洛书著有记外,“菲律宾国立仙道顿马示大学邦牙尼曼教授和邦耶博士等专家学者,均有这方面的著述。”此外,永乐三年明廷遣使授督一事,尚有印信流传下来。[23] 

而国内学界近年在位于福建晋江金井坑口的呼哈山发现了许柴佬的墓碑,经测,墓碑高90厘米,宽87厘米,厚18厘米,上面写有“大明吕宋国柴佬许公祖墓”。由此考订为许氏祖籍为福建晋江深沪人。[24] 而据当地许氏后人所述:鄭和下西洋時,曾停靠駐扎福建晋江深沪呂宅,深沪現有“三保街”遗址和邻近松柏山上的“南春井”可作佐证。因呂宅村为许氏族人聚居地,故取“呂宋客祖宅”之意命名。许柴佬辞世后,灵柩由呂宋运回家乡停靠围港,因闽南习俗“死人不入村”,因此,许氏族人择地葬于附近的金井坑口呼哈山。[25] 据呂宅许氏宗亲回忆:以前村中许氏宗祠內所存的族譜资料多记族人前往呂宋经商及许柴佬任呂宋国总督事,“文革”中该谱被毀。[26] 

关于许柴佬的事迹,国内尚有多种文献记载,其说大同小异,主要为以下三种:

1)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许氏委员编纂的材料称:许柴佬为晋江深沪吕宅人(今运伙村),英文名KOCHALAO,俗称许佬哥。明初侨居吕宋(今菲律宾),因经商有方,后成为吕宋岛巨富。在当地享有盛誉,为华侨界领袖。明永乐三年(1405年),钦差大臣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巡莅菲律宾群岛,奉永乐帝诏书封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军、政、财、文大权。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达20年之久。[27] 

2)晋江市政协文史委所编《晋江人在菲律宾》一书称:“许柴佬在20年任期内,上忠朝廷,下效黎民,励精图治,身体力行。他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礼仁之治,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诸业,为吕宋国社会稳定、经贸发展、文艺繁荣作出卓越贡献,深受国人拥戴。”[28] 

3)《泉州文史资料全文数据库资料》称: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福建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KOCHLAO)奉明帝圣旨,荣膺菲古国吕宋总督,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长达20年,在中菲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章。许柴佬(许老哥)为唐代八闽开漳名将许天正(649718年)第十世孙、晋江许氏肇基始祖唐左侍御许爱的后裔。早年旅居吕宋,因经营有力,不久即一跃成为地方首富和侨领,在士庶中享有盛誉。明永乐三年(1405年),“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的钦差大臣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5年),首次统率巨型舰队船舶两百余艘、官兵两万七千八百余人,巡视菲律宾群岛,即奉永乐帝诏书委任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许柴佬总督出生地,专家初步考证为今晋江市深沪镇吕宅村。深沪是福建著名侨乡,为晋江最佳天然海港。郑和下西洋时曾停靠、驻扎此地。现有“三保街”遗址,在深沪碧峰岭南麓,邻近松柏山,还有官兵饮用过的古井“南春井”。吕宅村为许氏聚居地,取“吕宋客祖宅”之义命名,因明清二代往菲谋生者众多,现许姓村民只剩下三百余人。该村坑口山有个明“永禄大人”墓,应是明“永乐朝吕宋国总督大人”墓或衣冠冢,因谐音、简略,就叫“永禄大人”墓了。[29] 

综上录许柴佬材料可见:许柴佬决非是一个虚构人物,在他任吕宋总督二十余年间,最起码从法理上来说,菲律宾吕宋岛曾是大明王朝直接管辖的海外领地,而非独立的国家。此后,仅是因为古时海上交通不便,才成为中国明、清王朝的附属国。在许柴佬任期前后,菲律宾群岛上存在的主要国家有:

吕宋,居菲律宾北部,永乐八年入贡,“后久不至,万历四年,官军追海寇林道乾至其国,国人助讨有功,复朝贡。[30]

合猫里,“其国又名猫里务,近吕宋,”永乐三年九月遣使附爪哇(今印度尼西亚)使臣朝贡。[31] 据今人考证,合猫里地处今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甘马游,[32]或指其为今吕宋岛南的布里亚斯岛(Burias I.)。[33]

沙瑶,“与呐哔啴连环。呐哔啴在海畔,沙瑶稍纡入山隈,皆与吕宋近。”“后佛郎机据吕宋,多侵夺邻境,惟二国号令不能及。” [34]“沙瑶”或“沙瑶呐哔啴”位置究竟在现菲律宾群岛何处?《明史》未能注明,如据菲律宾保存下来的古文献《班乃纪年》推论,最大的可能性是指曾在菲律宾班乃岛上立国的马迪加亚斯[35]

古麻剌朗(马巾达瑙苏丹王国),位于今菲律宾棉兰老岛。据《明史》所记:“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遣中官张谦赍敕抚谕其王干剌义亦奔敦,赐之绒锦、紵丝、纱罗。十八年(1420年)八月,王率妻子、陪臣随谦来朝,贡方物,礼之如苏禄国王。王言:‘臣愚无知,虽为国人所推,然未受朝命,幸赐封诰,仍其国号。’从之,乃赐以印诰、冠带、仪仗、鞍马及文绮、金织袭衣,妃以下并有赐。明年正月辞还,复赐金银钱、文绮、纱罗、彩帛、金织袭衣、麒麟衣,妃以下赐有差。王还至福建,遘疾卒。遣礼部主事杨善谕祭,谥曰康靖,有司治坟,葬以王礼。命其子剌苾嗣为王,率众归,赐钞币。”[36] 

古麻剌朗是古代菲律宾南部所出现的一个重要国家,与中国明清政府有过密切关系。如果对照文献资料可知:《明史》所载的“古麻剌朗”国,也即见于《菲律宾历史年表》之马京达脑苏丹国,其区别仅是中外史家的叫法不同。[37]强调这点的学术依据是:首先是二者的地域相同,均处现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如据上海史学者徐作生先生考证:“古麻剌朗”国的地址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的西南部,其都城也即该岛西南小城“库马拉朗呢”。[38]如根据徐先生的考证,再对照现菲律宾国的地图可知:所谓的“古麻剌朗”国旧址,也即现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南部的马京达瑙省,由此亦可推知:见于《菲律宾历史年表》所载之棉兰老苏丹国(1475年建立)、马京达脑苏丹国(约十六世纪出现),[39]实质上指的都是同一地域上出现的同一个国家,其区别仅是中外史家的叫法不同及其统治区域在不同时期有大有小。因此,称“马京达脑苏丹国”即“古麻剌朗”是完全言之成理的。

据《明史》所记:永乐十八年(1420年)八月,古麻剌朗国王干剌义亦奔敦率妻子、陪臣随谦来朝,贡方物,礼之如苏禄国王”,“明年正月辞还,复赐金银钱、文绮、纱罗、彩帛、金织袭衣、麒麟衣,妃以下赐有差,王还至福建,遘疾卒。” [40]而据徐作生先生考证:“古麻剌朗”国王干剌义亦奔敦死后,墓葬福州,墓址毁于近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其后人现为居福州三坊七巷黄巷42号的葛氏家族。[41]由此亦可见马巾达瑙苏丹国(古麻剌朗)与中国政府历史文化联系渊源之深。马巾达瑙苏丹国最后政治作用之发挥,见于1899年与美国代表签署《吉兰姆─白茨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人不得进入菲律宾的南方领土,一切由均由摩洛人的苏丹王或大都司自治。[42] 

冯嘉施兰,位置在今菲律宾吕宋岛中部。据《明史》所记:“亦东洋中小国。永乐四年八月,其酋嘉马银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有差。六年四月,其酋玳瑁、里欲二人,各率其属朝贡,赐二人钞各百锭、文绮六表里,其从者亦有赐。八年复来贡。” [43] 如果参照对比周一良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第39章及台湾学者撰中国与欧洲三强的战战和和时间[44] 一文所述“林凤进攻西班牙人”部分可知:冯嘉施兰的核心位置,即今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明史》所记与上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明史》将“林凤”作“林道乾”,谓:“万历四年(1576年),官军追海寇林道乾至其国,国人助讨有功,复朝贡。[45]

蘇祿,位置在今菲律宾北部之苏禄群岛,全盛时,其控制的领土大致包括今菲律宾之巴拉望岛及周边群岛。这是古代菲律宾群岛上出现的最为强大,且始终与古代中国政府朝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据《明史·苏禄》传所记:

“苏禄,地近浡泥(地处今亚洲加里曼丹岛北部之文莱国境)、阇婆(地处今印尼爪哇岛)。洪武初,发兵侵浡泥,[46]大获,以阇婆[47]援兵至,乃还。永乐十五年(1417),其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并率其家属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浮海朝贡,进金镂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礼之若满剌加,寻并封为国王。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居二十七日,三王辞归。各赐玉带一,黄金百,白金二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东王次德州,卒于馆。帝遣官赐祭,命有司营葬,勒碑墓道,谥曰恭定,留妻妾傔从十人守墓,俟毕三年丧遣归。乃遣使赍敕谕其长子都马含曰:‘尔父知尊中国,躬率家属陪臣,远涉海道,万里来朝。朕眷其诚悃,已锡王封,优加赐赉,遣官护归。舟次德州,遭疾殒殁。朕闻之,深为哀悼,已葬祭如礼。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籓服。今特封尔为苏禄国东王。尔尚益笃忠贞,敬承天道,以副眷怀,以继尔父之志。钦哉。’十八年(1420年),西王遣使入贡。十九年,东王母遣王叔叭都加苏里来朝,贡大珠一,其重七两有奇。二十一年(1423年),东王妃还国,厚赐遣之。明年入贡,自后不复至。万历时,佛郎机屡攻之,城据山险,迄不能下。” [48] 

另据《清史稿·属国传》所记:

“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王毋汉未母拉律林遣奉表,贡方物。五年六月,贡使至京,贡珍珠、玳瑁、花布、金头牙萨白幼洋布、苏山竹布,燕窝、龙头、花刀、夹花标枪、满花番刀、藤席、猿十二种。赐宴赉赏,颁敕谕一道,令使臣赍回。定期五年一贡,贡道由福建。十一年(1733年)六月,国王奉表谢恩。并奏:‘伊祖东王于明永乐间入朝,归至德州病故,帝命有司营葬,勒碑墓道,谥日:‘恭定’,留妻妾兼从十人守墓。毕三年丧,遣归。今事隔三百余年,所有坟墓及其子孙存留周恤之处,垦请修理给复。”礼臣议覆:“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答殁,长子都马含归国袭封。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喇,留居守茔,其子孙以祖名分为安、温二姓,应如所请。饬查王墓所有神道享亭、牌坊,修理整饬,于安、温于姓中各遴一人给顶戴奉祀。著为例。’帝允之。乾隆五年八月,苏禄国王麻喊味呵禀朥宁遣番丁护送遭风商人回内地。八年,贡使马明光奏请三年后复修朝贡,帝命仍遵雍正五年所定五年一贡之例。十九年(1754年),苏录国王麻喊味安柔律噒遣使贡方物,并贡国土一包,请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帝谕:‘苏禄国颂心向化,其国之土地人民即在统御照临之内,勿庸复行赍送图册。”二十八年(1763年),国王遣使贡方物。自后遂不复至。’”[49]

综上所述可见:历史上的菲律宾群岛决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曾经出现过北方的吕宋、冯嘉施兰、合猫里、沙瑶呐哔啴(马迪加亚斯)诸国与南方的苏禄、古麻剌朗马巾达瑙)诸国。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是大明王朝的属国。菲律宾群岛北方的吕宋、冯嘉施兰、合猫里、沙瑶呐哔啴(马迪加亚斯)诸国后被西班牙人侵占,但其南方的苏禄国、古麻剌朗国马巾达瑙)在中国王朝以清替明之后,继续作为大清王朝的属国存在,其对于西班牙侵略者与美国侵略者的抗击,在一定意义上都具有为原宗主国守土的性质。这一客观事实也决定了南海始终是中国的属海(附海),这也是历史上“大明海”与“南中国海”得名的基本原因,当代中国与菲律兵的海疆分界,只可能在南海与苏禄海之间,而处于南海中沙群岛所属的黄岩岛,只能是中国的领土。强调这一点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王朝始终处于南海与界国之宗主国的地位,以及历史上东南亚诸国对于中国处于亚洲宗主国地位这一客观事实的承认。否则的话,当时国际社会为何不称南海为 “菲律宾海”、“越南海”、“马来西亚海”、“印尼海”或“文莱海”呢?

二是由于当时中国对于南海所享有的领土主权,始终受到了国际的承认。如明代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士称南海为“大明海”,[50] 此后,这一名称又衍变为“南中国海”。此即英文“South China Sea”一词的本义。而近代又有人把英语South China Sea”一翻译为南中国海。[51]如据文献所记:清首任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18181891)“1876西使欧洲,道经南海,入‘齐纳细’(China Sea),犹言中国海也。旋入拍拉苏岛(Paracel Islands),郭氏毫不犹豫的说,‘中国属岛也’”。[52]以致于这一历史上形成认定南海属于“中国海”的称谓,一直被沿用至世界当代。如:200211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边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200531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越南油气总公司、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在马尼拉签订《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在这些历史性文件中,均使用了“南中国海”这一特定的称谓。[53]

三是近代中国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政治腐败,连吃败仗,与之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条约,如与英国打仗失败,租让香港,承认缅甸属英;与法国打仗失败,承认越南独立;与日本打仗失败,承认琉球属日,朝鲜独立;因国力衰弱,任由吕宋(今菲律宾)、爪畦(今印尼)、浡尼(今文莱)被西班牙、荷兰所占领。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是,近代中国政府唯独没有与西方列强签订过割让南中国海的条约。而且在近代南海海疆屡受西方列强侵咯时期,坚决维护了中国主权,如严正抗议,流血保卫,制图立碑,统一命名等等。因此,当今南海与界国无权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南海群岛的主权要求。如果他们有权这样做,就必须各自提供其历史上并非中国属国的实证材料。但是,迄今南海与界国却做不到这一点。

上述三点原因决定了历史上中国政府对于南海的宗主权,必然转化为现实的领土权。当代菲律宾政府无权向中国政府提出有关黄岩岛的主权要求。



[1] 《阿基诺称中菲缺乏相互尊重,菲执意要把黄岩岛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网站2012614日报道,《参考消息》2012615日转载。

[2] 见《元史》卷48《天文志一》。孰守敬测南海事另见《元史郭守敬传》。

[3] 见《元史》卷48《天文志一》。孰守敬测南海事另见《元史郭守敬传》。

[4] 当时称“斯卡巴洛礁”,属“南沙群岛”(后改称中沙群岛)的一部分。──19341221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召开第25次会议,审定中国南沙各岛礁中、英文岛名,颁发《关于我国南海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

[5] 《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国内政部方屿司1947年版。──该线以未定国界线形式标出。

[6] 参百度网《百科名片·九段线》。

[7] 转引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刘星华:《南海九段线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载《铁军》杂志2012年第8期(总120期)。

[8]百度网《百科名片·九段线》。

[9] 见《菲律宾想把南沙划入版图,中国政府抗议》,见《世界新闻2008317323日报道。

[10] 中央社马尼拉2008316电,转引《参考消息》2008317文:《菲欲强行将南沙纳入版图》。

[11]中新社北京2001317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答记者问,驳斥菲律宾方面对中国黄岩岛提出的领土要求》。

[12] 见裴松之:《三国志注·吴书》。

[13] 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0月第一版。

[14]宋赵汝适:《诸蕃志》,见冯承钧《诸蕃志校注》本,中华书局1956年版。

[15] 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0月第一版。

[16]元陈大震、吕桂孙撰:《大德南海志》(又名《南海志》,原本佚),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1939年刊印本。

[17]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苏继庼校释本,1981年版。

[18] 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0月第一版。

[19] 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10月第一版。

[20]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吕宋》。

[21]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吕宋》。

[22] 转引周仪扬:《十五世纪吕宋总督许柴佬及其祖籍地初探》,载《“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印本。

[23] 周仪扬:《十五世纪吕宋总督许柴佬及其祖籍地初探》,载《“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印本。

[24]《许柴佬墓碑現金井坑口呼哈山》(记者)胡志法,载《晋江绽济报》2009427

[25]《许柴佬墓碑現金井坑口呼哈山》(记者)胡志法,载《晋江绽济报》2009427

[26]《许柴佬墓碑現金井坑口呼哈山》(记者)胡志法,载《晋江绽济报》2009427

[27]《许柴佬墓碑現金井坑口呼哈山》(记者)胡志法,载《晋江绽济报》2009427

[28] 《晋江人在菲律宾》(第一辑,晋江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新华出版社200511月第1版。

[29]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数据库资料》,载:http://www.mnwhstq.com/was40/detail?record=1&primarykeyvalue=sid=049AB6B09.00001185.1857&channelid=18515

[30]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吕宋》。

[31]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合猫里》。参陈佳荣《金猫里、合猫里和猫里务考》,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1981年版。

[32] 见《合猫里朝贡》,载http://www.gongpin.net/grandview/item_2542.html

[33] 《猫里务》,载http://baike.baidu.com/view/615288.htm

[34]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沙瑶》。

[35]良:《古代东南亚国家法制的产生及发展》,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2期;凌彰:《菲律宾文学概述》,载《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

[36]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沙瑶》。

[38]徐作生:《古麻剌朗国及其王陵研究》,载《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1期。

[40]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沙瑶》。

[41]徐作生:《古麻剌朗国及其王陵研究》,载《东南亚研究》1988年第1期。另参《中国古籍中有关菲律滨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北京版。所辑关于古麻刺朗国的文献共九处。

[42] 摩洛人的历史和现状》,载http://bbs.xhistory.net/read.php?tid-12253.html《世界史论坛》。

[43]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冯嘉施兰》。

[44]中国与欧洲三强的战战和和时间》(编辑刘莹),载中国台湾网2012620

[45]见《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吕宋》。

[46] 文莱,亚洲加里曼丹岛。

[47] 又名阇婆婆达、阇婆达、诃陵、社婆一说即今爪哇岛,一说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

[48]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苏禄》。

[49] 见《清史稿》卷五二八《属国传》,列传三一五《苏禄》。

[50] 参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南海海域及其界限”节考证。

[51][51] 见百度网《百科词条·南海》。

[52][52] 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第2册,第147页。

[53][53] 2002114,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边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中第一段写道:“各方重申承诺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这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见纳纳·苏特里斯纳(印度尼西亚总统外事顾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亚洲安全》,自google网页下载。2005314,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越南油气总公司和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在马尼拉签订《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协议议定在三年协议期内合作区总面积超14余万平方公里。──见央视国际 2005315 报道《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宣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