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青铜器释名(之四) [转载]中国青铜器释名(之四)](//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国青铜器释名(之四)
饪 食 器
鼎(ding 音顶)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为柱足方鼎和为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头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派生出诚信的含意。
由于在上古年代,鼎一直是用来祭祀祖先用的食器。所以后人多在宅内陈设鼎,以示对先人及神佛的礼敬;同时也为自身祈福迎祥,以作镇宅之用。这种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北京安定门内大街北口有巨型大鼎陈设。
鬲(li
音历)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甗(yan
音演)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铸成一件,圆形,侈口(口沿向外撇),有两直耳(或称立耳,耳直立口沿之上)。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可同时蒸两种食物。
簋(gui 音轨)
铜器铭文作“毀”,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
由于簋与鼎在礼器中的配列关系,后人亦多作为宅内陈设,以示对先人及神佛的礼敬;同时也为自身祈福迎祥,以作镇宅之用。这种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北京东直门内大街,自九十年代以来食肆鳞次栉比,饕餮者云集。每晚人头攒动、热闹非常。此街俗称“簋街”,现街东头有巨型爵为标志。
盨(xu 音须)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簠(fu
音甫)
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个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敦(dui 音对)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铺
古代盛食器,似豆。器浅如盘,具高圈足。铺始见于西周中期以后,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之际。
盂(yu
音于)
古代盛水或饭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考古发现的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有个别方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