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到一个城市都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不过惭愧的是,在深圳这么多年了还真没去过深圳博物馆。或许我与大家的想法无异,认为深圳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城市,过去也就是一个小渔村,没有什么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沉淀。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会流传下什么千年青铜器,百年瓷器盘这类的稀释珍宝了。
不过,出于好奇,某日下定决心,在网上查询到了博物馆的地址,随即动身前往。
没想到位于同心路的博物馆非常好找,就在市委与新闻大厦之间。曾经无数次地经过该地都未注意到,着实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深圳博物馆于1988年11月1日落成并开馆。其馆舍外形四方,庄重大气,外墙色泽浑厚深重。虽然较之深圳街头鳞次栉比的现代前卫的高楼大厦其外观显得些许的老旧。不过,在当年则属于规模相当宏伟的市政建筑之一。现在看来,那不是十分现在化的外表倒与其本质的功用——陈列历史——遥相呼应。
深圳博物馆展馆大楼前是一个小型的广场,中间的花坛中所树立的铸铜塑像《闯》是深圳市标志性的著名雕塑。象征着深圳是一座年轻的有活力的城市,从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靠的就是一个“闯”的精神与意念。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广场的左侧立着几尊石马、石人。这些人马的身形都较矮小,服饰装备简单朴素,可能反映了古时南粤地区人类的生活情况。毕竟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地区是在两江流域,南粤地区相对落后则被贬称为“蛮荒之地”。右侧则摆有几门锈迹斑斑的铁炮,说明了深圳地处海防前线,是坚守国家南大门的重要的海防要塞之一。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馆舍从外表看虽然老旧,不过走进博物馆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展馆色调古朴庄重,展室呈“回”字型分布,中间的大厅正好用来举办讲座、活动与特殊展览。玻璃的屋顶能够让自然光很好的穿透照射进来,使得大厅无需再用任何照明设施。体现出了一种自然的美,更体现二十多年前设计者前卫的环保理念。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深圳的历史展馆已经搬迁到了位于市民中心东侧的新馆。而现在的老馆则用于展览从全国各著名博物馆院借展的精品,今天所展览的借出方就是武汉博物馆。
武汉,原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以及周边县乡合并组成。武汉三镇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是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的咽喉要塞,其交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非常发达,为各朝各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历代先民以其勤劳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璀璨的精神宝库,为现代人展示了悠远、凝重、丰厚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瑰丽多姿、八方交融的江汉流域的厚重文化。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乾隆款漆雕仙丹宝盒采用剔红工艺制作,剔红,即雕红漆,即在器胎上层层髹漆,髹到所需要的厚度,始雕刻花纹,因此也叫雕漆。其打磨技术和雕刻工艺体现了乾隆时期的雕漆工艺水平。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祭菊花活环耳青玉炉,这件清乾隆时的青玉双耳炉,玉炉的双耳雕琢成菊花枝叶形,花蕊中各镶嵌一颗红宝石,下有两活圆环相套。腹上部饰浅浮雕变形菊叶纹一周。为宫廷用玉。
牛兽面纹双耳碧玉香熏高10厘米,口径11厘米,半圆形盖,扁圆腹,圈足,卷云纹附耳。盖为镂空缠枝莲花,盖纽上匍伏一蟠螭。器腹刻两组兽面纹。造型优美,玉色碧绿,纹饰精细,为薰香用具。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玉卧羊属宋代生肖玉。生肖玉是宋代常见的题材,其装饰技法和碾琢工艺体现出宋玉写实主义和世俗化风格。
白玉人物船是玉雕陈设品。共雕有大小两只船,两船紧贴,大船为圆雕,框架式蓬顶,四周方柱支撑,两侧栏板镂雕梅花形孔。大船后舱两位舵工头戴斗笠,身穿短衫,正在奋力摇橹,船头一老者拈须观水中三鹅,身后一侍童正摇扇煮茗。中舱一家丁模样的老者伏栏伸双手向小船接物,小船上一驼背老翁则吃力地划着小船,一双髻小童,用力抱起一只肥鹅送给大船上的老家丁。后舱顶卧有两只小狗,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船底水纹利用黄色玉皮巧做,寓此船荡漾于万顷碧波之中。整件作品雕琢精巧,维纱维肖,极富神韵。 看着这精妙绝伦的玉船,我不由地想起了中学时学习到魏学洢的作品《核舟记》“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虽然一大一小,不过精美程度都能堪称绝世精品。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清乾隆金地珐琅彩缠枝莲纹佛塔,高37.8厘米,底径18.3×18.3厘米。通体为珐琅彩描绘。塔顶缺失,塔颈共有13级,饰缠枝花卉;塔腹为覆钵式,金地珐琅上饰有莲珠纹、覆莲纹和缠枝莲;腹部有一欢门,内空无物;塔基为一级,呈圆形;塔下有方形束腰座,其上饰有变形莲花、折技覆莲、缠枝花纹各一周,每层纹饰之间以宽金线条相间。此塔为西藏喇嘛式塔,制作此塔需多工种配合方可成器,工艺精湛,纹饰艳丽华贵,是难得的佳品,展现了皇家贵族的雍容气度。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唐白玉龙纹佩高5cm,宽6cm,采用纯白玉雕琢而成。其造型粗壮刚健,威武雄壮。龙首据中,头部微昂,嘴角深大,唇口上翘;颈后毛发向后飘浮,充满力量;龙身满饰鳞纹,背鳍排列紧密,腹部蛇腹纹细密均匀,富丽而精致;前腿与身关节处有翼,腿部关节处有毛,爪为三趾,蛇形尾穿过一后腿呈S形弯曲,龙尾与一条后腿相互缠绕,形态活泼有趣,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皇族的威严。
唐代玉龙造型为蛇形。各肢体、器官已完整、丰富,显得十分富丽。此玉佩雕工精美,富于想象,在吸取线剖和圆雕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镂刻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唐代玉龙装饰艺术的上乘之作。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龙就作为一种图腾受到氏族部落的崇拜。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兽面纹十字孔瓮为商代青铜器,瓮身饰有精美的纹饰,其中颈部饰有三周凸弦纹,肩部饰有3组夔纹,腹部饰有3组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凶恶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常刻其头像作为装饰,有戒贪吃之意。圈足上装饰有2道凸弦纹与3个等距十字形镂孔。整个瓮体器壁较薄,色泽青绿,造型古朴典雅。为商代盛酒或贮水之器。盘龙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之一,武汉城市的起源可以依此上溯到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这件兽面纹十字孔瓮可以称得上是武汉城市文明发薮的见证。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白陶武士俑,唐。此俑深目高鼻,浓目髯须,下颌的胡须束成结状。头戴盔帽,身穿窄袖战袍,外着铠甲,铠甲附双护胸镜。双手置于胸前,作握兵器状,立于正方形座基之上。俑的形象面目威严,表现了雄风难挡的赳赳武夫气概。人物造型带有明显胡人特征,反映出唐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铜坐佛为明正德年间物品,通高26.5cm。佛身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右侧袈裟袒露。头上螺发肉髻,两眉中间饰有凸出的白毫。双眼微闭,神态安祥,双耳垂肩,法相吉祥。左手作“定印”姿,右手作“触地印”。面部表情刻化细致入微,衣襟折褶,清晰有力。当时还以为是金樽佛像,看了介绍才明白是一尊“铜做佛”。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 [转载]深圳博物馆之江城瑰宝](//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部分文字引自有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