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敦煌石窟珍贵的千年壁画(二)

标签:
莫高窟北魏菩萨北凉附件 |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
转帖:敦煌石窟珍贵的千年壁画(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bbs.css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156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朝东,西临三危山,洞窟密布山崖,上下错落如蜂窝。据考证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3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千多年时间,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还有50000余件西晋至宋代的经卷、文书、绢画、书法等极其珍贵的文物。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557dbvv0hg0gbt6g8tk.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六〇窟 飞天 北壁后部说法图中 北魏 北壁后部靠下千佛中画说法图一铺。这是图中宝盖和佛光西侧的撒花飞天。飞天的肌虏与飘带虽然变色,但裙裾褶襞晕染淸晰,醒目的白色线描,突出了翱翔自如的动势。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558ckkuu6ka3666huck.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四八窟 飞天四身 人字披西披 北魏 飞天,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作之一。此四身飞天位于窟顶平棊图中和说法图上方,北魏绘制,面相清瘦,额广颐窄,眉目疏朗,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头戴波斯风新月冠,四肢修长,勳态豪放潇洒,披大巾,巾带动势对称如翼。别具趣味,具有敦煌本土风格。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559fwty1huf1v8uvkqw.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七窟 九色鹿(鹿王本生)西壁下部 北魏 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水之人,溺人爲报答九色鹿救命之恩,发誓不泄露其住处。但是国中王后梦见一鹿,身毛九色。次日就向国王要求捕捉九色鹿,剥其皮以做衣服。国王当即布告悬赏。溺水人见利忘义,带领国王前往捕捉九色鹿。九色鹿毫无惧色,向国王诉说溺人忘恩负义的劣迹。国王深受感勒,放鹿归山,并下令禁止捕捉九色鹿。故事情节从两端向中间发展形成高潮而结束。由南端开始的一段描绘九色鹿王从水中救起一溺人和溺人拜谢鹿王的场面。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1zo8ipcrd5oop5re8.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七窟 佛与诸弟子赴会 须摩提女因缘中 西壁中层 北魏 佛徒须摩提女,出嫁给长者满财之子。过门后,六千梵志前来赴宴,须摩提女因信仰不同而拒绝施礼,继而卧床不起,满财长者于是叫须摩提女焚香请佛,佛(遥知其意)欣然受请,与众弟子一起赴会。诸弟子乘各种仙禽神兽凌空飞来。满财全家出迎。释迦当众说法,梵志与众人皈依佛教。此图前半部集中描绘满财一家在庭院中的活动场面,包括外道赴宴,须摩提女卧床拒见宾客,满财左右爲难,须摩提女上高楼焚香请佛等情节(以上在西壁,下转北壁)。佛及弟子从空中飞来。全图节奏起伏,结构严谨,变化丰富,把人间和天上连接了起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1cak6c4ulkrbybkhz.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七窟 沙弥守戒自杀品(部分)南壁后部中层 北魏 这是全画的中心部分,乞食、求爱与自杀三个情节被组合在一个统一的画面上,构成全画的高潮。乞食一节,少女大胆地手拉沙弥袈裟请其入室。爲了表现屋内的情节,画家略去外牆,直接描绘少女作诸妖媚状诱惑沙弥,与沙弥持刀自杀的场面。画面上的房屋建筑美食仅爲说明情节而设的道具,反映出当时壁画以人物爲主体的时代风尚。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2t68m69v87xbtx6yj.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六三窟 飞天 西壁龛内 北魏 石窟建于北魏,后经北宋沙州末期至西夏初重修。窟型本爲人字披顶,中心柱窟,西夏时缩小窟斗’故东壁与人字披顶被土坯牆封闭,至十九世纪末,西夏所砌土坯坍塌,露出被封闭的北魏壁画,渲染勾勒,笔触如新。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412q03s18ziyq811q.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六三窟 千佛与供养人 窟顶人字披东披 北魏 此窟人字披椽条系泥塑彩绘,椽条之间的望板以白色爲地,毎格画一供养菩萨及莲花、忍冬等。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装饰趣味甚浓。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7sbzb8vggos8zwxct.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六三窟 菩萨 南壁后部中层西侧 北魏 这身半侧菩萨像位于南壁,与其他早期说法图的一佛二菩萨形式不同,中间三身立佛,两侧菩萨和飞天各一,佛的造型和半袒形式仍有外来风格的影响。菩萨姿态优美,冠饰的圆环中伸出乌衔流苏,卷曲的长发垂于肩上,耳坠金环饰。全图采用线描法。由于这是上层的晚期壁画剥除以后才显露出来的,因而画中肤色细腻鲜亮,绚丽如新,难得地保持了北魏时期晕染未曾变色的原样。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748fehhfffzecz23s.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降魔变(部分)南壁前部中层 北魏 南壁前部降魔变中释迦右侧的魔军,有象头、羊头、虎头,甚至以乳爲目、爲脐、爲口,狰狞怪异。他们以各种兵器发起进攻,矢刃未进佛身即已断折。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8oigiwdi9rlijg886.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魔王 降魔变中 北魏 盔甲严身的魔王,怒视释迦,拔剑欲砍,拔剑之手刻尽得刚劲有力。身旁幼子正从旁劝阻。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09xww9keoox02wnmze.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三魔女 降魔变中 北魏 这里魔王的三个女儿著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身穿半袖外套背心,腰束长裙,骚首弄姿,颅盼有情,企图以女性的魅力,动摇释迦牟尼的意志。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0qqb7u2utx2q0tcmg.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降魔变 南璧东侧 北魏 这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降魔变,描写释迦牟尼成道前与魔王斗法的故事。天魔波旬率领三个女儿及魔军来至佛所,先诱之以女色,继之以武力威胁,企图破壊释迦成佛的决心。释迦以神通力使美女变成老丑妇人,魔军亦被降服。画面正中爲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执衣裾,右手作指地印,形体高大,泰然自若。魔众分列两边,形状怪异。他们张弓搭箭,吐火吞蛇,狰狞凶恶,其杀气腾腾与泰然自若的佛形成强烈对比。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1y5bzth3m03vith1i.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尸毗王本生 北壁中部 北魏 这幅尸毗王本生已形成以割肉爲主题的巨型结构,饿鹰追鸽、眷属痛哭等情节的增加,丰富了尽面内容。构图上,也不再是等量排列,而是以高大的尸毗王爲主体,主次分明,情节完整。小鸽子站在国王的掌心上,老鹰在国王脚前仰头陈述,这都是画家爲丰富故事情节 而作的细节描绘,颇具匠心。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27i9riu2fiiw2y87e.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萨埵太子本生 南壁 北魏 画面突出萨埵太子横陈的身躯,和张牙舞爪的饿虎啖食人肉,用细节描绘深化悲剧主题。人体结构淮确,比例协调,色彩冷暧对比强烈,线条流畅而有弾性。虎的画法与汉画像石上虎的造型一脉相承。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34edcacqq1qv7nuqq.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药叉中心柱东向龛下塔座 北魏 药叉即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神,一般画于洞窟四壁下方和中心塔柱下部基座四周。这是绕窟一周的药叉中的一部分。下方的药叉与上部的伎乐,天上地下遥相呼应,上者柔媚多姿,下者刚劲有力。药叉赋色不一,与山岳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单纯中又富于变化。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4knyw87ftnc2nc27n.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鹿头梵志 中心柱东龛北侧 北魏 鹿头梵志爲外道仙人,善医术,能凭藉叩打髑髅之声而知男女性别、死亡原因等。佛取罗汉髑髅与之,鹿头梵志竟不能识,遂知佛法无边而皈依佛门成爲佛弟子。手持髑髅是鹿头梵志的特征。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4wbx29wl8zxgyg8q9.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婆数仙 中心柱东龛南侧 北魏 婆数仙属外道仙人,原是厌世出家的国王,曾说天祠内可以杀生啖肉,而受堕地狱之苦。婆数仙手执一鸟,示有杀生之罪。他那倒挂眉毛,满脸狐疑,躲躲闪闪的神态,说明画师是把他作爲反面人物来描绘的。他常与鹿头梵志分画于佛身光的下部左右两侧不易被人注意的地方,这可能与外道皈依,身份较低下有关。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4614909j9ih7j0s0uusf.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五四窟 白衣佛 西壁中部 北魏 佛的袈裟颜色不一,赤色爲威猛除障之色,白色是清淨慈悲之色。敦煌的北魏洞窟中多有白衣佛,都画在西壁,这是保存较爲完好的一幅。佛像体态端庄,衣纹致密,即所谓“曹衣出水”式,与同期塑像风格一致。此像之晕染已注意到按人体解剖的凹凸关系来表现明暗,层次丰富。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45876mfcc8c5576rg5c.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五窟 飞天 北壁阙形龛下 北凉 飞天,敦煌壁画代表作之一。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此二身飞天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姿势大方但略生硬,呈“V”字形。变色后面部圆圈迭晕,小字脸特别显著,但与印度西域晕染不同,具敦煌本土特色。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458bm61w6s2cf0bc0x0.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五窟 飞天 北壁阙形龛下 北凉 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中的尸毗王头光左上方、劳度叉前上方,北凉纶制。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姿势呈“V”字形,腰裹长裙,面部晕染,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459z2bp36kjpv6npw9n.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五窟 飞天 北壁阙形龛下 北凉 此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此身飞天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呈“V”字形。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2rm99mwr55899gm9r.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五窟 毗楞竭梨王本生 北壁中层 北凉 本生之意,即佛的前生。有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自称如有愿以千钉钉其身者,即爲之说法。毗楞竭梨王心好妙法,他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这位毗楞竭梨王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画面突出“斩钉”这一主题。著重渲染了毗楞竭梨王一超人的忍耐力承受著肉体的极大痛苦。痛苦的眷属更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482fzn99ln3n4p9eh.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五窟 尸毗王本生 北壁中层 北凉 一只饿鹰要吃鸽子,鸽子求救尸毗王。鹰向尸毗王表示,救了他就得饿死我。尸毗王愿割己肉喂鹰而赎鸽。鹰又要求割肉与鸽同重才能答应。尸毗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于是举身做秤盘内,以示牺牲决心。画家选择了割肉,过秤两个连续情节,概括故事的全过程,表现方法。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5s33d6w7262sxdpgl.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六八窟 窟顶平基 北凉 这是莫高窟唯一的仿木构平基装饰,爲泥塑迭涩式,毎方约九十厘米见方,共套迭三层,中心饰莲花,内层岔角画火焰与化生,外层岔角画四飞天,造型朴拙。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6i4udl5wa8qza4u2c.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二窟 飞天 西壁主尊背光中 北凉 此图供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阿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812v2ae64fwbbqe60.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二窟 白衣菩萨 西壁龛内南侧 北魏 白衣菩萨,因身著白裙,肩披白巾故称。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8q9bzuek9rqrzrznx.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二窟 弥勒说法图 北壁 北凉 这是该窟早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菩萨体形呈S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84qq1zz5rf94z1314.jpg
3
下载附件 莫高窟 二七二窟 供养菩萨 西壁北侧 北凉 所有菩萨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著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9i6z6wza3m0mmw7mh.jpg
3
下载附件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98mpmm0rgmr2npjmg.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45窟 《菩萨》(盛唐)纸本 这是《西方淨土变》中一组菩萨,菩萨个个高髻华冠,体态丰盈,肌肤莹润。长眉,双目微啓,神态温和慈神,又略带几分柔媚。意在表现菩萨垂怜众生之深情,实是唐代贵妇形象典型之表现。其造型风格与唐代著名仕女画家周昉的人物相近。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45509e9ka5x51xi4zo9n1.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249窟 《菩萨》(西魏)纸本 这是画在佛像右侧的两身菩萨,一身裸上身,著长裙,双臂作舞,一身斜披大巾,手持白莲。他们是供养佛陀的胁侍菩萨。菩萨身肢原是粉红肤色,经过千年氧化变爲黑灰。菩萨半身裸体,舞蹈手姿是印度艺术的遗风;头上的三珠冠,是中亚一带王贵的冠式;修长清秀的体形则是中国士大人物美的典型。绘画技法完全是西域的凹凸晕染之法。是印度、中亚与中国文化艺术融合的代表佳作。特别是那微扭动的腰姿,节奏鲜明舞蹈手臂,以及潇洒、奔放的笔法,细匀挺拔的线描,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尽善至美的高度。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503358qg8brv22pgq2d02.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217窟 《九品弥陀之一》(盛唐)纸本 画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部份景观。佛经说,西方阿弥陀佛淨土,楼台亭阁,莲池宝幢,金银珍宝界道,极其豪华富丽,安甯清淨,只有自鸣天乐。信奉阿弥陀佛的众生,在寿终之时,根据生前的业报,分上中下三级九等,次第往生“极乐淨土”。先后不同时间,远近不同距离得到阿弥陀佛迎见。这些在全图中都得详尽的描绘。 此图是往生到淨土世界,阿弥陀佛迎见的部份画面。往生者均是童子像,天真可爱。坐金刚座(台)者,是上品上生,在莲花中的是中品生或下品生。画师构思想象非常丰富。是唐代经变画中的上乘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出俸钱三万,请画师画十平方米巨幅“西方淨土变”一壁,所记内容形式与此完全一致。而较晚数十年,且已不存。唯敦煌石窟尚存甚多,其中,此图爲代表作之一。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50335slgu58iclml5jsza.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217窟 《弧旋舞》(盛唐)纸本 这是画在《西方淨土变》中的一对舞伎。舞伎裸上身,斜披巾,戴宝石冠,披发,戴项圈,饰臂钏、腕镯,穿长裙,跣足立于莲花上,手挥长巾舞蹈。左一人,吸左腿,出右胯,举左臂;右一人,左足踏地,右足欲起,伸左臂。是左舞者舞姿的接续。一起一落,二人交换著舞姿,腾踏旋转作舞,是西域舞蹈之一种。那飞旋飘扬的长巾动势,加强了舞蹈的旋动节奏感,使静止的画面,似乎也活动了起来。代表佳作之一。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50335fqojy40j7qc7ntn8.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285窟 《东西方美人》(西魏)纸本 菩萨身著褒衣博带,头戴华冠,高眉,乌目,朱唇,小髻。一派中国魏晋名士人物扮相。一个背侧身,一个正侧身,对面而立,各持一大莲花。他们的是在论道?还是在谈玄?已不重要。这是完全中国化了的,具有南朝艺术风格的绘画,其艺术成就可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笔下人物比美。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50336s8uiccocoyvc2fux.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57窟 《美人菩萨》(初唐)纸本 唐代菩萨画像重要代表作。菩萨面像清秀,长眉细目,高鼻,朱唇,两颊与双眼上部轻染淡淡的红色,头戴化佛金冠,项挂金链胸饰,头微左倾,手举齐肩,若有所思,或是观怜众生;唐人说:菩萨像美如宫娃,今人多赞扬此菩萨像是“美人”,此窟爲“美人窟”。说明菩萨像是以现实妇女爲造型依据的。但如此佳作却不多见。 http://103.247.176.19:8080/forum/201503/24/150336d3i9zidwfrl9egrq.jpg
3
下载附件 敦煌 第112窟 《反弹琵琶舞》(中唐)纸本 这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第112 窟反弹琵琶乐图。乐队六人,乐器有箜篌、阮弦、琵琶、鼗鼓、鸡娄鼓、横笛、拍板。一人作反弹琵琶舞。绘于盛唐末,中唐初,艺术已至纯熟,线描起笔、落笔,停顿,转折都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彩色朱、绿、黄、黑、白爲主色,温和而厚重。中唐代之精品。 |
前一篇:转帖:世界名胜高空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