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游恭王府(引子)
(2015-03-03 10:51: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
再游恭王府
—— 引子
十六年前,承蒙当时在恭王府管理处担任领导的老同学邀请,文革后我们班第一次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就选择在了恭王府。那时的恭王府仅开放了后花园——萃锦园,知名度也远没有今天这么高。熟谙清史的老同学领着我们把那个结合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特色的萃锦园看了个遍,并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与恭王府有关的历史掌故。正是自那次聚会起,我开始喜欢上了那个园子,不但因为它的精巧秀美,而且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所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后来,我把我的先生和儿子,我的父母,从台湾过来探亲的舅舅,我的老师和朋友,甚至外国朋友,陆续带到恭王府参观。去的次数多了,对那里的景物也逐渐熟悉了:风格独特的“西洋门”、耐人寻味的“独乐峰”、状如蝙蝠的“福字池”、康熙御笔“福字碑”、巧借地势修造的“沁秋亭”(曲水流觞)、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妙香亭”、地下可以采暖、抱柱上画满缠枝藤萝的“大戏楼”,还有榆关、诗画舫、邀月台、滴翠岩……,特别是分隔府邸和后花园的长达160米的后罩楼……。230年风云滚过,几代府主更迭,让恭王府里的一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一阵清风袭来,园子里的每个角落似乎都会传出讲故事的声音。
恭王府公园原来的大门就开在后罩楼后墙的最西头,进出恭王府萃锦园都要路过后罩楼的后墙。记得老同学在介绍后罩楼时讲了几个特点:它有一个别称——九十九间半,是模仿故宫的九百九十九间半建造的;它是京城王府中长度最长、房间最多的后罩楼;它是和绅的藏宝楼(类似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藏宝楼);紧贴后罩楼后墙那条长长的甬道是王府子弟练习骑马和射箭的地方。记得每当我看到后罩楼那长长的灰墙和墙上44扇形状各异的后窗时,总在想不知何日才能转到后罩楼的正面甚至里面去看看。当然,十几年前这个愿望还只能是个奢望,因为要想看到后罩楼的正面(南面),必须等到府邸开放。
恭王府的府邸因为长期被一些单位占用,尽管早有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周总理1962年就说过“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对社会开放”),历届领导的批示以及相关部门不懈的努力,但由于腾退搬迁难度太大,一耗便耗去了十几年的光阴,直到几年前拜奥运之福,政府下了决心,斥巨资两个亿,连腾退带修缮,终于在奥运会开幕之前揭开了恭王府府邸的面纱。于是,这座北京城里保存最完整的王府,终于“完整地”向公众开放了。据说开放的第一天,园子里涌进的参观者多达一万余人。
前不久,我们再一次来到恭王府,参观了修缮完整的恭王府,即府邸和后花园两个部分。由于府邸是第一次见识,逗留的时间较长,拍了不少照片,但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不同于前些年游人稀少的情况,如今的恭王府竟然出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才有的游人如织的“盛况”。那天的天气是阴有小雨,原以为游人会少些,谁知一拨接一拨的旅游团接踵而至,河南的、福建的、浙江的、内蒙的,五颜六色的旗子,南腔北调的声音,几乎填满了整个恭王府。据大门口的工作人员讲,因为下雨散客不多,今天游人还算少的呢!
参观归来,本该好好写一篇观感,但思来想去,始终觉得自己目前的知识和笔力都不能胜任;再者,恭王府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和宣传,加上几个电视剧的热播,大家都很熟悉,想写出点新意也非易事。于是决定先把照片整理一下,把从老同学那里学到的东西“现炒现卖”,编辑成文字说明发送,以飨对王府建筑及清史文化感兴趣的各位朋友。
(本文写于2009年4月,请继续浏览“闲话恭王府——府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