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有关哲学“无用”与“有用”的两篇文章

(2015-02-04 09:02:00)
标签:

哲学

奥巴马

人生

朴槿惠

哲学家

分类: 生活雅趣资料

转帖:有关哲学“无用”与“有用”的两篇文章

  

萧一湘:哲学的“无用”与“有用”

 

作者:萧一湘  来源:新华博客

 

http://www.cssn.cn/index/sy_sqrd/201502/t20150202_1501448.shtml

 

1、哲学就是谈心

  公元前5世纪是哲学的世纪,东西方各有圣人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奠定了中西两千多年的精神传统。这两位大哲,一生致力于做一件事,就是和年轻人谈心。他们都不设课堂,不留文字,谈心是他们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只是到了身后,弟子才把老师的言论整理成书。于是中国有《论语》,西方有柏拉图对话录,成为中西哲学之元典。

  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必须先和自己谈心。孔子和苏格拉底想必亦如此,是把和自己谈心的所得告诉了学生。和自己谈心正是基本的哲学活动,而它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

  你也许会说:谈心还不容易?且慢,请回想一下,你有多少时间是在和自己谈心?我们平时忙于事务,和自己谈的——也就是脑中想的——多半也是事,怎么做某件事、怎么与人打交道之类。陷在事之中,这个状态是最不哲学的。不过,只要愿意,你也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和自己谈心,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进入了一种哲学的生活状态。

  2、哲学开始于惊疑

  谈心谈什么?谈宇宙,谈人生,总之是谈大问题。从事中跳出来,看宇宙和人生的全景,想大问题,你的心就会变得开阔。

  柏拉图有言: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惊奇,面对的是宇宙;疑惑,面对的是人生。无论人类,还是个人,一旦对宇宙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困惑,哲学就开始了。

  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早期的哲学家多半是天文学家。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总是专注于抬头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边女仆的嘲笑,笑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地上的事物。我替泰勒斯回答她:宇宙无限,人类的活动范围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事情而不去探究天上的道理,岂不是更可笑的无知?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转折。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的哲学聚焦于人生,见人们生活得看似明白而实际麻木,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问使之产生疑惑,激励其开始思考人生。这种做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他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宣判之时,他在法庭上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宇宙的奥秘;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所以,可以这样给哲学下定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3、孩子都是哲学家

  人们常常说哲学玄虚、抽象、艰涩,其实不然。用哲学的定义来衡量,你会发现,孩子都是哲学家。

  以我的女儿为例。四岁时她问:“天上有什么?”妈妈答:“云。”问:“云后面呢?”答:“星星。”问:“星星后面呢?”答:“还是星星。”问:“最后的最后是什么?”答:“没有最后。”问:“怎么会没有最后?”妈妈语塞。她又问:“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答:“中国神话说是女娲造的。”问:“女娲是谁造的?”妈妈也语塞。女儿五岁时知道人长大了会老会死,因此常说一句话:“我不想长大。”有一天她自语:“假如时间不过去该多好,我就不会长大了。”然后问我:“为什么时间会过去?”我同样是语塞。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留心,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问过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之所以回答不了,原因不是缺乏相关知识,而是因为超越了知识的范围,是所谓终极追问。这正是哲学问题的特点。

  请回想一下,在童年时代,当你仰望星空之时,何尝不是对宇宙之谜怀有一种神秘感?当你知道生必有死之时,何尝不是对生命意义产生了一种困惑?反过来说,面对浩渺宇宙不感到惊奇,面对短暂人生不感到疑惑,岂不是最大的麻木?所以,哲学问题绝不是某几个头脑古怪的哲学家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人生本身就包含着的。如果你保有孩子般纯真的心智,它们一定仍然是你的问题。

  4、哲学没有标准答案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在这个定义中,请注意两个关键词。其一,根本问题。哲学不只是方法论,如果你撇开根本问题,只是琢磨用什么聪明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枝节问题,那就仍然与哲学无缘。其二,思考。哲学不是教条,如果你放弃独立思考,只是记诵一些现成的结论,你离哲学就比没有学这些教条的时候更远了。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原是没有最终答案的,更不存在所谓标准答案。如果有一种哲学宣称能给你一个标准答案,那一定是伪哲学。哲学的原义是爱智慧,什么是爱智慧?“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是最好的注解,就是决不肯糊里糊涂地活,一定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可是,教条式的哲学教学做的正是相反的事情,恰恰是要给你一个不思考的人生。

  所以,我认为必须改革我们的哲学教学。哲学教材应该以问题为核心,辑录大哲学家们的相关著作,让年轻人知道人类最伟大的头脑在思考什么问题,有些什么不同的思路。通过这样的学习,唤醒你心中本来就存在的类似问题,使你对它们的思考保持在活跃和认真的状态。达到了这个效果,你就是真正进入了哲学。

  5、哲学让你有一个好心态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哲学问题没有最终答案,思考它们又有何用?我的回答是:想这些无用问题的用处,就是让你有一个好心态。

  首先,一个想宇宙和人生大问题的人,眼界和心胸比较开阔,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比较超脱。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可以想见,当别人热衷于阴沟里的争斗之时,仰望星空的人是不会参与其中的。相反,如果你的人生没有广阔的参照系,就容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多么小的事情也会被无限放大,结果便是死在一件小事上。

  其次,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问题上,当然也不存在最终答案,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事关重大。唯有从人生的全景出发,你才能看明白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这正是哲学的作用。因此,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开、放得下,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从而活得更积极也更超脱。

说到底,哲学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是要让你的心有一个好的状态。

 

哲学的有用无用

 

来源:井民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2ec780102e56s.html

 


在人类创造的学科中,引起争议最大最长者,大概非哲学莫属。关于研究对象,关于体系结构,关于语言符号,关于文体样式,关于流派归属,关于学科定位,关于是否科学,甚至,关于自身是啥,一直都在争,从来都在争,永远都在争。

      于若干无解的争议中,哲学有无用处,也是从来在争、从来没定论的老话题。从哲学诞生之日起,就有人说哲学有用,且用处极大,及至到处向人游说推销,教人哲学或智慧。同时也有人说哲学无用,且学了害人,及至嘲笑沉缅于哲学的人。若古希腊哲人泰勒斯,因陷入哲思掉进坑里,竟遭彼时最无地位的女辈耻笑。

      两三千年过去,哲学在争议中延续。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哲学家诞生,同时也有哲学流派问世,哲学似不可能像经济学那样兴旺,但也似不可能走向消亡。无须特别予以保护,不论是政府还是政党,须不着操这份儿心。关键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哲学,喜爱者依然爱得难以自制,不爱者依然讨厌得无以复加。当然,似乎讨厌者居多。尽管他们很大可能恰是因不知而讨厌,然而这更像是哲学的悲哀:人家连知也不屑,就先讨厌了,属于无条件讨厌。

      在这个只娱乐不思考的时代,每每传进耳朵的消息,也总是予哲学明显不利。近如前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五千余学子中,哲学专业仅三人。世人不免纳闷,一个专业咋可能只招三个人?又不是硕博二士。进一步得知的原委令人悲中从中来:四年前,浙大招生时,哲学专业招得三十人,整整一个班,尽管多是服从调剂。只是新生打通专业一年后重选志愿,仍然愿意学哲学的,就只剩下后来那三人了。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就有大量分数尴尬或微妙的考生,会因哲学专业收分低而对哲学有那么点意思,但大多也抱定 先进去再说的主意,真正的想法是一年后像上述浙大学子样。也有极少数考生,不知啥时、以及咋会爱上了哲学,决心填报哲学专业。这时,他们通常就会遭到父母、老师,以及朋友的反对。

      上月26号的《南方周末》,就刊登了这样一个考生的郁闷,标题就叫《别劝阻我读哲学》,重要段落有:高考结束之后,自以为能够轻松了,没想到专业选择成为一个比备考更棘手的问题。我喜欢读书写作,对哲学专业情有独钟。可旁人却说:小小年纪懂什么哲学?极力劝阻我即将做出的选择。……”可喜的是,该生似乎在密集的规劝和反对声中,反倒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喜爱的只是里尔克的焦虑尼采的绝望,无关他人;我梦想的只是插上哲学的翅膀,在五大洋的天空肆意翱翔以饱览蔚蓝,无关降落;我期许的只是通过哲学来触摸人生,在庞大的社会中葆有自己独享的欢愉,无关是非。

       从这位考生的叙述中,人们不难发现,哲学其实还是有用的。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非常有用、极其有用、超过通常用的用,也许就是传说中陈云说的无用之用是大用。当然,大用也好,小用也罢,此时哲学对于特定人,用处全是之于心灵、之于灵魂、之于精神,像极听贝多芬一场,或进教堂一次。按上述那考生的意思,就是与世俗、金钱和是非三无关。

       不过凭世风推测,该考生要过他爹他妈及旁人的关,恐怕也不容乐观。换言之,不除该生最终只保持对哲学的心仪,屈从于强大而功利的现实,填报个金融、财经或管理神马的。毕竟,若是男生,四年后就会面临房、车、妻三大世俗问题,解决得了才能有尊严地活在这纷纷扬扬的世上。若是女生,四年后也会面临嫁、育、扮三大切身问题,解决得好才能在这被各种眼珠子无缝关照的世上,活得自在或精彩。

       或许真正只有超越了世俗或功利,才能够真正谈得上喜爱哲学,或研究哲学。甚至不妨可以反过来说,只有真正喜爱上哲学、钻研进哲学,才有可能超越世俗或功利。

       只可惜,那样的人,就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了。今世这方面的典型,男人是奥巴马,女人是朴槿惠。想想这两个名字,一般人就该知道,啥叫成功不可复制了。

       奥巴马是注定要伟大的男人,因此虽然少年或青年时期经历了许多的不堪回首,都通通变成最终走向成功的必要铺垫。其心中对哲学的喜爱或哲学对他的影响,决定着他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决策。比方他那个著名的回到父亲故乡的寻根,那不是血缘的寻根,而是灵魂的定位,是通常只有哲人才会做出的决策。在那个父亲备受乡村们尊崇的非洲乡村,他从已经过世的父亲以及他那众多叫奥巴马的乡亲那里,找到了下步人生的起点和突破口,重归美利坚的奥巴马于是焕然一新,变成一个立志伟大的政治动物。

      有人说影响过奥巴马的哲学,有伊斯兰,也有佛。井民孤陋寡闻,没见过这方面的确证。但从他两次登大位后学界的研究看,如今那些体现在他的演讲和行事风格中的哲学,却是多人认定的欧洲近代哲学和美国本土哲学。

      哈佛大学克龙彭伯格先生拉出个名单,大都是被视为对奥巴马影响至深的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尼采、梭罗、罗尔斯等。当然,还有别的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梭罗、韦伯、罗尔斯等,对奥巴马影响极大,这似乎不难理解,毕竟他们的思想对当今整个西方甚至世界的影响,都极其巨大。关键是,那个曾经因影响了希特勒的狂人哲学家尼采,怎么也影响了奥巴马?要知道,尼采哲学的最重要特征,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便是脱出常规,按世俗的解读,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以病态的目光看世界,以破坏的方式毁世俗,以狂放的言辞贬世人,所有这些,都是大革命前夕的激进思想家们所爱,或希特勒那样的政治狂人所喜,怎么会跑到奥巴马这样一个讲究实用实利的政治家头脑里?

       真相或许永远无从探知。因为某人受哪种哲学的影响,或哲学怎样影响到某人,往往复杂到通常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人自认为说得清楚。只是这次被他人说清楚的,于奥巴马,却不是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而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哲学。

       克龙彭伯格指出,一直引领着奥巴马的哲学思想,就是实用主义哲学。这种影响甚至典型到让克龙彭伯格认定,奥巴马属于哲学家类型的总统。而这种类型的总统,美国史不过三几人而已。

       本博不是介绍实用主义哲学的地方。况且那个名称实用主义者们都不喜欢,认为它俗化了该哲学的要旨与精髓。比方中国人曾归纳的有用就是真理”“有奶便是娘之类。它讲究信念,讲究冒险,讲究大胆探索,在这些讲究之下,才是通常人们爱说的谨慎、理性以及思考。而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或理论,或主义,也确实只是经历探索后留下的东西。而那东西,以形成的时间计,就像其以重要性计,比之行动前的信念,都只是第二位的。

  克龙彭伯格列数了许多奥巴马的实用主义哲学表现,不知奥巴马本人是否赞同,甚至是否意识到。那是将来某天井民可能也会深究的话题,因为感兴趣。此姑且暂存。

      说到朴槿惠,俺中国人可就愉悦了。该形象总体上很受国人喜欢的女总统,其受喜欢的若干原因中,主要就有她喜爱中华文化,熟读《三国》,暗恋赵子龙以及自述人生低谷时,是中国当代哲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指引她走出低谷,迈向此生的阳光大道等。

      在新近出版的《朴槿惠日记》中,井民读到她199092日那则:如果不是具备深奥的哲学思想和高尚修养的人,如果不是深受上帝庇护的人谁都不能正确行使手中的大权。由乱舞钢刀而积下的怨恨、愤怒和复仇心反过来会扼住舞刀人的脖子。这是距今23年前的心语。23年后,已经成为韩国总统的朴槿惠,之所以采取了有别于前任的大量内外政策,包括弱化对朝强硬,改变出访美、日、中的顺序等,都很容易看出确有她当年那番体会的影子。

       再看她于1991926日写下的日记:诸葛孔明曾鞠躬尽瘁辅佐的蜀国也早已消失了。蜀国是三国中最小的国家,没有能力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而诸葛孔明又不是一国之君。然而诸葛孔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睿智的军事谋略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失去光泽,一直被人们称颂。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不计其数,可被人记住名字的又有几个?只要人类历史不消失,像诸葛孔明这样的人物永远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是爱孔明溢于言表,关键是爱孔明的理由,分明也显露出朴槿惠的从政志向以及人生追求。

       虽然,井民至今不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哪段、哪节和哪个哲人,或哪个观点强大到居然将这位父母双双亡于政治,自己身心备受伤害,从而不得不嫁给国家的女人带出灵魂的困境,甚至助她走向事业的巅峰,很想探知个中秘密。据说近期在韩国,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已脱销,想必欲探秘者不止井民一人。秘密虽未探知,但仅从朴槿惠上述那些只言片语,人们也似乎能体察出一二。

       已故人大教授苗力田在研究东西方哲学一辈子后,得出两大哲学和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中国哲学和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西方哲学和文化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中国哲学和文化,学习目的在功用;西方哲学和文化,学习目的在探知。如果说探知也是一种功用,那么可证没有一种真正的哲学是无用的。奥巴马给予了证明,朴槿惠也给予了证明。当然,那必须是真正的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