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一(5)班  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2015-01-22 08:45:27)
标签:

白陶

大汶口

初一

博客

来源

分类: 学生历史模型制作集

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作者:南京市宁海分校  初一(5)班  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

来源:两宁两京的博客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一、大汶口出土的白陶简介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大汶口出土的白陶: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是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因其比一般陶器胎质坚硬且洁净

二、历史文物制作过程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第一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抓一大把粘土,将它捏成如右图的形状。这就是这件文物中间部分的下半部。

 

NO.1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第二步,取比底更多的粘土,捏成和底差不多的形状,不过比底看起来更高,更饱满。这就是文物的中间部分的上半部。

 

NO.2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第三步,为了避免粘土干掉,所以做完中间的两部分后,当即将两部分的平面重合,并在连接处用一条搓细的粘土条盖住接缝。中间部分完成。                          

 NO.3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第四步,取较小的粘土捏成文物的支撑部,数量三个。捏完后黏在中间部分的下半部。底部完成。

  NO.4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第五步,制作壶口。将粘土捏成长方形状,宽与宽相连,形成一个口。把口安装在中间部分之上,文物的顶部完成。                                               

 NO.5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第六步,做出小壶口,粘贴在中间部分的上半部的侧面,整体完成。

NO.6

 

 

 

 

初一(5)班 <wbr> <wbr>梅思蕊、朱辰宇、赵绮雯:大汶口出土的白陶

第七步,等待变干,变干后完成。


NO.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