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2015-01-20 16:34:11)
标签:

书法

王羲之

壁画

附件

墓主人

分类: 艺术世界资料
转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bbs.css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560

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魏晋时期的书法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个时代,各种书体完全走向成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的重要历史意义。出现了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一些经典的书法艺术珍品,其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以后历朝历代依然是以魏晋风韵作底蕴,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


魏晋时期有文献可证的书法家近二百人。他们创制的风格样式,一直影响着后世书风。特别是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两位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并称“钟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书者,无不宗法“钟王”。另外负有盛名的还有王献之、王洵等一些书法大家。钟繇的书法,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羲之的书法“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楷书如《乐毅论》,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统一融合在书法作品中。《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有十七字故名(现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他独具风范的书法体势。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为王羲之七子,幼时从父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从中可看出,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草书《中秋帖》,笔画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王洵,字元琳,王羲之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被列为“三希”之一。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笔画瘦劲,结体开张,确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魏晋时期的书学理论开始繁盛。在秦汉或更远时代,在人们的意识中,书法更多地是一种汉字的书写行为。但在魏晋时期,书学已不再仅仅是文字学的附属或补充,它日益成为一种专业学说走向理论的前台,直接体现了这个时期书法美学研究的兴盛和书法批评活动的繁荣。书法理论的体系化以及专业书法理论家的出现,成为魏晋时期书学迅速发展的关键。如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书论》,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刘劭的《飞白书势铭》、晋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杨泉的《草书赋》,王珉的《行书状》等大量书学论著出现,既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的结果,又为这种繁荣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保障。他们的理论并不单纯是实践的一种总结,而更接近于纯理论的研究。这种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以创作家代替理论家的落后状况,使得实践与理论出现分化,从而使书法理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魏晋书法开创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性书法形式,给文人书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完成了书法形神系统结构的有机构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审美的艺术历程,使书法成为表达书家主体情感的载体。其次是文人书法占领书坛成为主流,并把书法从实践到理论推向更高级阶段。最后是促进“帖学”流派的形成。以“二王”为起点,追求笔札之工的书派从宫廷漫向民间,并形成帖学流派与风格。魏晋书法这样一座艺术高峰,给后人留下广阔的学习借鉴空间,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从历史辩证的角度来看,魏晋书法也是颇具现代性的,是当代书法再创高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重新以宽容的精神反思历史,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参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动乱,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在西晋文学家陆机《平复帖》中,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这种种情感在《姨母帖》和《丧乱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兰亭序》进一步开拓这一文化领域,成为表现种种人格美的最好诠释,表现出书法创作主导趋向从表现自然精神到人自身精神的重心转移。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此基础上,卫夫人的《笔阵图》鲜明地提出了“意前笔后”的创作思想,成为书法美学中的经典之语,为书法本体美学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羲之曾师从卫夫人,后又转益多师,在卫夫人之后,他的书论内容最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时代审美品性。他的书论充满了一系列具有艺术辩证法意味的书法美学概念,成为此后成双结伴式书法审美概念的渊源。这些概念主要包括:大小、偃仰、缓急、起伏、长短、疏密、强弱、迟速、曲直、藏出、高低、远近、方圆、宽狭、粗细、润涩、盈虚等。王羲之不同于以往书论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彰势显”说,提出了“形”与“势”的密不可分的共存共生关系。二是“发人意气”的书意论,强调“意在笔前”的创作原则,把“心意”置于将军这一统领一切的地位,并把“意”分解为两个层面:有形之“意”、无形之“意”。


正是在魏晋时期这种文化背景下,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的推动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也渐入佳境,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从事绘画工作的主力仍然是工匠,但史书缺乏记载,无从查考。文人中乃至帝王从事绘画者,画史记载不下几十人。三国始帝王将相善画,表明绘画身价已不同于以前。其中吴曹不兴在绘画史上最为知名。两晋画家大增,晋明帝司马绍善画佛像。西晋画家最有名者当推卫协,葛洪称之为“画圣”,其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时代新风,“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东晋王?、王羲之、王献之三代,皆善书画,是自觉地将书画文结合在一起的书画家,王氏的理论与实践对文人画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戴逵(?-396年),字安道,谯郡铚(今安徽亳县)人,后移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精雕刻,巧艺靡不毕工,堪称文艺全才。戴逵特长于铸造和雕刻佛像,是最早创造使用夹纻漆塑像的艺术家,还是有名的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戴逵的理论,为以后王微、宗炳、谢灵运等人继承,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戴逵之子戴勃、戴顒,也是知名的画家和雕塑家。

南北朝绘画以南朝为盛,画家地位亦较高,南朝画家中名声最著者为陆探微,陆探微特善肖像画,其用笔“笔迹劲利,如锥刀焉,似觉生动”。与顾恺之、张僧繇齐名。

宗炳(372-43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县)人,著名山水画家和书法家。终生隐居,不乐为官。好山水,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影响深远。这篇画论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都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澄怀观道”;第二,首次明确提出山水画透视原理的运用:“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第三,强调艺术对自然加工提炼;第四,把“畅神”即陶冶情操的作用视为山水画的首要功能:“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414-453年),字景玄,山东琅琊临沂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不乐为官,终生隐居。绘画作品未见流传,仅有一篇画论《叙画》流传至今,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第一,把绘画的作用视为“与易象同体”的高度,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最早论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强调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效果;第三,指出绘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非一般意义上的手艺,成功的绘画作品也与“谱牒’大异其趣。

南齐谢赫是有名的肖像画家,所著《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品评古代画家和绘画的专著,其在《画品》序中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一千五百年来,品评绘画的最高准则:“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移模写是也。”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传神;骨法用笔,骨法是古代相面术的专门用语,即人的外表特征,用笔即用相应的笔法表现出对象特征;应物象形,指顺应物象本来特征,描绘出艺术形象;随类赋彩,指根据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色彩;经营位置,指绘画布局或构图;传移模写,指对真人写生或临摹古代绘画。

梁元帝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大宝三年(552年)即位,是为元帝,在位三年,被西魏所擒,遇害。诗书画全能。今存绘画作品《职贡图》和理论著作《山水松石格》。现存《职贡图》为宋人摹本,原画绘有二十五国使节,今仅存十二国使节。形象皆左向侧身站立,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与梁的关系、纳贡物品等。人物服装、表情各异,铁线描颇具功力。其画论《山水松石格》也提出了一些前人没有提过的问题:第一、画家修养与作品格调――格高而思逸。第二、水墨与丹青的问题。第三、色彩冷暖感觉问题――“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在中国绘画史上,萧绎是最早提出色彩冷暖感觉的画家。

张僧繇,吴中人,生卒不详。梁天监年间(502-518年)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是五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齐名,被视为疏体绘画的创始者。张僧繇书法功力深厚,尤以画佛像和肖像著称于世。所画佛像,融合中外技法,创造新的画风。今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有传为张僧繇的《二十八宿真形图》(实为唐梁令赞作)。

杨子华,世祖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人马、肖像,准确生动,“天下号为画圣。”

曹仲达,本曹国人,官至朝散大夫。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薄衣贴体,人称“曹衣出水”。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无锡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先后做过参军和散骑常侍等官,但一生主要从事绘画活动,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他善书画,能诗赋,今有三幅绘画作品和三篇画论传世。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说,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影响深远。三件绘画作品是:

《女史箴图》,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是顾恺之为西晋张华“女史箴”所作的插图。女史,官名,专管后宫之事的女官。箴,规劝之意,又是一种文体。张华写“女史箴”目的是劝谏贾后。顾恺之的插图已经超出这个范围。画现存九段:(1)冯婕妤以身挡熊;(2)班婕妤割欢同辇;(3)物无盛而不衰;(4)修容饰性;(5)神听无响;(6)比心螽嘶;(7)宠不可专;(8)靖恭自思;(9)敢告庶姬。每幅画都配原文,如第九段题云: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画中左侧二姬正从远处相顾说笑走来,右侧女史秉笔直书,面带坚定之色,突出了女史认真负责的精神。全画人物刻画细致,用笔遒劲有力,“如春蚕吐丝”。


《列女仁智图》,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应为十五变,四十九人。现仅存八变二十八人。计男15人、女9人、童子4人。所谓列女仁智,即指富有贤德智慧的妇女。画中表现“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负羁妻”、“孙叔敖母”、“晋伯州黎妻”、“卫灵夫人”、“齐灵仲子”、“鲁漆室女”、“晋羊叔姬”、“晋范氏母"等,每段故事情节都不画背景,个别画面有少量道具。如“鲁漆室女”,画面中有一男一女,女无力地靠在石柱上,面带愁容,左手伸出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其前一男于揖手肃立,洗耳恭听,面含钦佩之色。按女为鲁漆室女,男为鲁大夫。女因担心鲁穆公年老体衰,少主幼弱,国将有外患,故依柱而哭。旁人不解,以为她是因为未嫁而哭。鲁大夫深知漆室女的心事――为国担忧,故含钦佩之色。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为曹植的《洛神赋》所作的插图。今存三种摹本,绢本,设色,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藏沈阳博物馆,一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洛神赋》一文通过人神爱怜,无从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描写,抒发了自己某种难言之痛,控诉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残暴势力,实为曹植政治上失意的心情表露。插图紧随文章思路展开,从曹植出京城赴东藩(山东鄄城)上任开始,路过洛水,因人困马乏,便停车喂马于河边,曹植神情恍惚,只见洛神出现在水面,对着曹植情意绵绵,终因“人神之道殊”,无缘结合,含恨而别,赴东藩上任去了。全画情节可分八段:(1)洛神初现;(2)神人悟对;(3)信物盟誓;(4)洛水倦息;(5)再陷惆怅;(6)驾舟追赶;(7)心灰意冷;(8)走马上任。整幅画面构图安排井然有序,形象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顾恺之的三篇画论

顾恺之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突出的,流传下来的三篇画论已成为魏晋时期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这三篇画论是:《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论画》论述晋卫协、戴逵等作品(21件)之优劣。开头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山水画被看作是有生命的,排在仅次于人物的地位,反映出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迅速发展的情况。第二,“迁想妙得”的提出,接触到了形象思维特点。所谓迁想妙得,是指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把胸中所得变为艺术形象。其中不仅人物、动物,山水也被看作是有生命的,描写它们同样需要迁想妙得。

《魏晋胜流画赞》专讲如何临摹古代人物画,但其重点放在如何传神,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代表了当时美术理论新的高度。

《画云台山记》记述自己所画的一幅山水画构图,画面表现的是道家张天师与弟子们在蜀云台山活动的情况。文中重点记述怎样通过环境烘托人物,还提出了画天光和阴影的问题,说明当时的山水画是注意光影效果的。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首先,他为历代职业画家树立了榜样,提高了绘画的身价;第二,在绘画中他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第三,奠定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第四,成功地创造了“密体”画派,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在已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中有相当一批壁画墓,不乏精彩之作,可补绘画史的不足。

1972-1977年,在嘉峪关市新城公社,发掘了十六座魏晋时期的墓葬,其中七座内有壁画或画像砖(图5-17)。墓主人是地方豪强,壁画或画像砖内容为神话故事、墓主人生前宴饮、出猎,以及为墓主人服务的农耕、畜牧、庖厨、打场等日常生活场面。画砖以土红线起稿,笔法粗放,设色单纯,主要有黑、黄、绿等色。


在甘肃酒泉附近发现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壁画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少数民族特点,如酒泉县果园公社丁家闸5号墓。

在南京郊外发掘的东晋、南朝帝王陵及当地显贵豪族墓,也有许多精美艺术品出现。墓壁大多有壁画,可惜保存完好者甚少。在南朝墓中,大多有七贤画像是值得注意的。其中最突出的要算1962年5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一座东晋墓中的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他们分筑在墓室南北两壁的中部,各高0.8米,长4米,南壁模印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为向秀、刘灵、阮咸和荣启期。作者继承发展了汉画像石刻的技法,创造性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简练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中原地区发掘了几座非常精美的壁画墓,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大同市东南约7公里的石家寨村,墓主人司马金龙原系东晋高官显贵司马楚之之子,死于太和11年(484年)。木板漆画完整的有五块,出土于后室甬道西侧,板面遍涂红漆,题记和榜题处再涂黄色,上面墨书黑字,绘画中的形象以黑色勾线,人物面部、手都涂铅白(易剥落),其余有黄、白,青绿(深浅不同)、橙黄、灰兰等色。木板两侧均有画,漆画内容取自汉刘向《列女传》,有些画面构图和人物形象塑造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近似,说明北朝绘画受了南朝绘画很深的影响。有的画面,画工根据内容需要,作了大胆夸张地处理。如《汉成帝与班婕妤》,描写的是班婕妤割欢同辇的故事。画中汉成帝坐在高篷大辇之上,回首注视班婕妤,四男仆缩颈用力扛抬辇杠,辇后是形象最为高大的班婕妤,泰然站立。这种把妃嫔画得高于帝王的艺术处理是罕见的。


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位于县城南二公里的大冢营村北,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壁面抹白灰,灰面上作画,色彩有黑、红、绿等色,单纯明快。墓室平面方形、穹顶,壁画遭严重破坏,从残存画迹看,顶画天象图,四壁上部画四灵神,墓室下栏壁画描写墓主人室内生活。此墓壁画布局严谨,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赋色明丽,形象富有个性,较之魏晋墓室壁画粗疏作风有明显进步,趋于精致。东魏绘画,史书乏载,此墓壁画可补东魏绘画史之缺。


北齐娄叡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公社王郭村西南1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壁全部绘有壁画,保存完好。现存壁画71幅,200.55平方米,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主人娄叡是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太师,是北齐政权中重要人物。整个壁画分两大部分:一是墓道、天井中下层和甬道、墓室的下栏以绚丽多彩的大型长卷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场面;二是墓门、甬道与天井上栏和墓室顶部上中栏绘以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壁画艺术之精是空前的。题材有出行图、回归图、仪仗图、显宦生活图、祥瑞图与天象图。构图严谨,形象刻划细致入微。如西壁中层《出行图》,作长卷式构图,分若干段,每段有二骑者作前导,随后有八骑者。人物或前视,或回顾,或正面,或窃窃私语,形象均长面高鼻、浓眉细目,具有明显的北方人特点。各组坐骑的描绘尤其精彩,或奔跑,或惊驰,或嘶鸣,无一雷同,足见画家对马的生活形态十分熟悉。其线描粗细多变,顿挫有力,行笔流畅,表现出高超的线描技巧。画史记载,北齐绘画比较发达,出现了曹仲达、刘杀鬼、杨子华、高孝珩、萧放诸名家,其中杨子华被称为画圣。娄叡墓壁画或许出自宫廷名家之手。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山西太原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王墓坡”。2000-2002年发现并发掘,内有彩绘壁画326平方米。整个壁画分三个部分:一,墓道、过洞、天井内为依仗队列;二,甬道口与两壁是执鞭、佩剑的仪卫,三墓室内为墓主人宴饮、出行等内容,所绘人物高度与真人相仿。其中墓室内的壁画最为精彩;墓顶绘天象图,分黄色和灰色两层,群星密布,墓室壁壁画分北、西、东、南四壁,共计91个人物,牛车、鞍马、羽葆伞盖若干,人物上方绘有飘逸生动的天莲花。

北壁正中帷帐高悬,帐下矮床榻上男女墓主人端坐宴饮,手持羽扇华盖的侍者和男女伎乐分立两旁,各尽其责;西壁位男墓主人出行备马的场景。马前马后有执三旒旗、撑张伞盖和执羽扇者;东壁与西壁内容相对称,为女墓主人出行备牛车的场景;南壁正中为墓门。墓门东侧大面积脱落,残存三面三旒旗,墓门西侧为依仗队列,墓门上方绘有俯冲的神兽两个,东侧神兽已脱落,残存腿部。

徐显秀墓壁画与娄叡墓壁画相近(二者所绘时间仅差一年),但更为简洁,几无小的衣纹穿插,整体布局疏密得宜,人物互为顾盼,用色沉着,色调和谐统一,并大量运用“晕染法”,人物形象类型化,但个性分明,较娄叡墓更距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最新考古发现的北齐虞虹墓壁画(位于山西太原)也颇具代表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