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logedit:古代书画中的“隐逸”题材作品

(2015-01-20 16:25:47)
标签:

绢本

此图

隐士

立轴

纸本

分类: 艺术世界资料
blogedit:古代书画中的“隐逸”题材作品

作者:blogedit    来源:雅昌博客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index/sy_sqrd/201501/t20150119_1483390.shtml


最近一篇名为“80后花4000元租下终南山老宅过诗意生活”的新闻火爆各大网站和论坛, 微信帖子 也 不断被朋友圈刷屏。这篇写于1月2日的帖子如今已有了10万以上的阅读率,4000多人点赞。青年画家、诗人冬子就这样进入大众的视野。

  1987年出生的青年画家、诗人冬子(张冬),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他,在终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且使用权是20年,2014年春,冬子又花了几千元将这处老宅改造成一院让万千城市人都艳羡的民居,就此过起了“借山而居”的生活。

  “ 终南山的云彩,不但可以盖宫殿,还可以揪一块,嚼着吃。 ” 可能是诗人的禀赋,让冬子的文字有着诗一样的语感。 对于租下的老宅, 他自己动手,拆房、搬砖、挖地基、刷墙、铺地、吊顶,尽管手上磨出了水泡,冬子坚持亲力亲为、乐在其中。对房子的修整甚至对房屋旁树木的修剪,都展现出了冬子作为一个画家才会有的审美取向。“返璞归真,‘返’字是价值的体现,‘真’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高度。”实际上,《2014借山而居》这篇图文配合的文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文字和图片中隐藏着冬子对美的理解。

  更令人羡慕的是,整个院子租金加上冬子所有的家当和收拾屋子的钱,也不过花了一万多块钱。 “ 事实证明,有个家有个院子,还有一个桃花源,并没有那么难。 ” 在这个“有钱就任性”的时代,相信冬子的这句话击中了很多人。

  附雅昌博客《借山而居……》原文阅读链接: http://blog.artron.net/space-497305-do-blog-id-1258197.html

  冬子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现代“隐士”, 而 一直以来,隐士都是中国 历史 社会 中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古代隐士虽 处在地理认识受限的年代,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已经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们所拥有的超然于世的智慧,孕育了人们精神生活之根,并承载起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价值观。

  关于“隐士”各类文学经典、艺术形式都有所记录和表现,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盘点看看那些 古代书画中的“隐逸”题材作品:

  一、 有些隐士故事我们画画告诉你——古代书画中对隐士生活和趣闻的描绘:

W020150119320729036254.jpg

  南 宋 李唐 采薇图 卷 绢本设色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南渡后流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经太尉邵渊 推荐 ,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创制“大斧劈”。亦善画牛。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村医图》等。此图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的不朽之作。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W020150119320732093706.jpg

  元 方从义 东晋风流图 长卷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25.4厘米 横133.3厘米 (美)私人藏

  写王羲之坐于岸边水榭之上,溪山环抱,景色怡人。近处山石以披麻皴画,勾线粗放、简率。墨染明暗,显出凹凸感。雾中竹影稀疏,全以淡墨勾点,或隐或现,变幻不定。对岸小溪自远处流来,注入江中,激起重重波纹。岸边坡脚纯用水墨挥洒,再点以杂草,境界苍茫深远,令人神往。全卷笔法雄放,浓淡晕染自有一股清奇之气。真是“放纵潇洒,无尘俗气。”图左自题:“吴思敬家藏禊贴最佳,又求仆图之。夫以右军之辞翰,岂可再着笔耶!乃复惶恐写之如此。时岁在上章困敦子月六日,上清羽士方壶识。是日极冻。”

W020150119320732275098.jpg

  元 刘贯道 梦蝶图 卷 绢本水墨设色 纵30厘米 横65厘米 (美)私人藏

  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荫。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坦胸仰卧石榻,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虽略似画家的《消夏图》,但其人物面貌、神情、衣纹及木石器物法与《消夏图》颇异,且文献著录中不见此画,是否刘氏所作尚存疑问。

W020150119320732512711.jpg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立轴,纸本,设色,纵:58厘米,横:1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 《神仙传》等书传世。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W020150119320732944056.jpg

W020150119320733086059.jpg

W020150119320733258036.jpg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卷 绢本水墨 纵31.4厘米 横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振鹏,元代画家。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因画艺受知于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赐号孤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曾入秘书监,遍观古今图书,临摹古人名迹。此图以春秋时期俞伯牙、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引为知音的故事为题,表现了钟子期正凝神细品琴音时的情景。作者通过生动的画笔、准确的造型,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此图用笔细劲轻利,笔法严谨,造形准确,起伏偃仰,穿插隐现,都做到脉络清晰,线条圆转流畅。大石用淡墨轻擦,轻淡秀润,与人物互为映衬,赋于人物高雅秀润之气。全卷有浓厚的超脱尘世的情感色彩和将现实隐逸化、理想化的追求倾向。

W020150119320733506131.jpg 

W020150119320733679638.jpg 

W020150119320733881256.jpg 

  明 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 绢本设色 纵303厘米 横308厘米

  此图基于萧统《陶渊明传》,全卷分为十一段,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去、无酒、解印、贳酒、赞扇、却馈、行乞、灌酒。陶渊明为东晋名士,不阿权贵,嗜酒安贫,孤傲清高,喜从宁静中得真趣。本图描绘他弃官归田过清苦生活的几个特写镜头,每图都以陶渊明为中心,或配以必要的人物道具,各有题名。

  二、 人多时做不出的事我们默默做吧——因寄所托放浪形骸的意兴抒发:

W020150119320734130904.jpg 

W020150119320734277466.jpg 

W020150119320734455426.jpg 

  唐 孙位 高逸图 卷 绢本设色 纵45.2厘米 横16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孙位,唐代画家。初名位,后传说遇异人,而改名遇,一作异,号会稽山人 , 传世作品有《高逸图》。 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所剩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为“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头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四贤的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并以侍童、器物作补充,丰富其个性特征。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线条细劲流畅,如行云流水,兼有张僧繇“骨气奇伟”的特色。画风在六朝的基础上更趋工致精巧,而点缀的木石已用皴染,则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历代书画中的瑰宝。

W020150119320734639096.jpg 

W020150119320734800892.jpg 

  南宋 佚名 绢本,设色,纵21.7厘米,横7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苍松掩映下一田官,头戴簪花方帽,身着长衣,留着短须,醉意朦胧骑牛缓步而行。旁边一人步行相扶,前面一童子,一手牵牛,一手拿壶饮水。图中田官体态古朴,醉态刻画入微。全图用笔严谨,设色妍美,虬松、翠竹、小树、山石等衬景,配置适宜。

W020150119320735037375.jpg 

  明 陈洪绶《唏发图》 纸本设色 纵105厘米 横51.8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唏发原指把洗净的头发晾干,后亦指洗发。赵孟坚修雅博识,人比米芾,以游适书画为乐,曾与周草窗各携书画,放舟湖上,相与评赏,“饮酣,子固脱帽,以酒发,箕距歌《离骚》,旁若无人”(周密《齐东野语》)。这幅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个故事。图上只画两块石台,几枝菊竹,酒瓮飘香,一位高士长发披肩,醉眼朦胧手舞足蹈,其须发毛根皆出肉,力健有余。沉醉诗酒、狂放不羁的高士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的衣纹清圆细劲,转折有致,并稍加渲染,兼李伯时、赵吴兴之妙。设色清雅古淡,气势超拔,应属陈老莲晚年的作品。

    三、 那些年“修禅论道”的隐士们——古代书画中修禅论道的隐士们:

W020150119320735298630.jpg

  五代 南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绢本,墨笔,纵:165 . 2厘米,横: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幅秋景山水画。画上主峰居中,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山峰石少土:多,气势显得温和厚重。与北方画派石体坚硬、气势雄强的画风,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数间,一条蜿蜒的小路,绕过柴门,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蒲团之上,右边一人侧身对坐,大约就是问道者。山高密林,寂然无声。正是谈禅论道,修身养性的极佳妙境。画面下段,坡岸曲折,树木偃仰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多少体现出秋爽的感觉。

W020150119320735614116.jpg

  明 杜堇 山水人物图 立轴 绢本 水 墨 设色 纵153.7 厘米 横79厘米 (日)私人藏

  此图以谨严苍劲的笔墨描绘文人的隐逸生活。画面上高山峻拔,溪流绕岸,松林苍翠。一隐士漫步于溪岸,仰望远山,陶醉于林泉山色中。画家自题:“松色洒衣碧,微风寄遐想。山中有楼居,仙人自来往。”更抒发了隐逸之趣。

  四、 我们只想安静的做一个隐士——“隐”是为了独处?:

W020150119320736112290.jpg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绢本,淡设色,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卜居期间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观,从中寻求绘画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观察,以便触发灵感。后来终于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并称为宋初山水画三大家。后人认为三家遗作,照耀千古,为百代之师。临流独坐图 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

W020150119320736419675.jpg

  元 佚名 扁舟傲睨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66厘米 横111.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远山青峰叠嶂,古寺掩映,近岸陂陀老松,水边泊一扁舟。舟船之上置一长方矮几,一位白髯老翁左手抚琴,右手轻摇羽扇,背倚书卷。舟前一人执棹而立,一童子弓腰烹茶。构图简洁,意境深远,写实而生动。

W020150119320736793555.jpg

  元 王蒙 夏山高隐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横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宇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顺甥。元末官理问,嗣弃官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设色画重山叠翠,瀑布孤悬,林荫繁荟,流泉下注。山中梵宇茅舍错落,屋堂内有高士侍童。笔墨湿润,山峦披麻皴、解索皴并用,浓墨点苔,繁复厚重。树木用积墨法,局部以焦墨皴擦,苍郁烟润。构图虽繁密,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实中求虚、疏密对比之法,画面雄奇苍浑,无迫塞之感。画风仿董巨而有所创新,为王蒙山水画之精品。

W020150119320737277238.jpg 

W020150119320737646517.jpg 

  元 赵孟頫 谢幼舆丘壑图 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 横116.3厘米 (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此图绘东晋谢鲲故事。鲲字幼舆,好老庄,善奏琴,寄迹山林。图绘茫茫山川,荫荫松林,幼舆独坐水畔丘壑,观水流潺潺,听松涛阵阵,意态悠闲,神性超脱。图卷布局甚奇,绘法古拙,学晋、唐风格,一洗宋人旧习。

W020150119320738213942.jpg 

  元 赵原 陆羽烹茶图 纸本水墨,纵27厘米,横7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远山起伏,山水清远,水面辽阔,临溪筑有草阁,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陆羽为唐代学者,闭门著画,不愿为官,以嗜茶闻名,有《茶经》传世。此图表现了文人隐居闲适的生活。远山近坡用披麻皴,皴笔圆转虬曲,颇多侧锋,树法疏落,学董巨而有变化。

W020150119320738785896.jpg 

  元 庄麟 翠雨轩图 卷 纸本 墨笔 纵26.2厘米 横65.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庄麟,元代画家。此图为元人集锦卷之一,亦是庄麟传世的唯一作品。绘临溪的坡岸上设茅屋一间,树木环绕,溪水浅滩,极为渺远。一叟曳杖度桥而来。境界萧疏淡远,静寂清幽。画家以淡墨为基调,用笔清逸流畅。将翠雨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观者也似乎感受到远离喧嚣的静谧。

W020150119320739247859.jpg 

  明 陈裸 峻林远眺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86.9厘米 横35.2厘米 (日)私人藏

  此图表现文人归隐山林,借景怡情之趣。树木用细笔勾擦,朱、赭色染叶,烘托秋意。远山不作皴·笔,全用淡墨渲染,远近景色疏放缜密分明。

W020150119320739615922.jpg 

  明 杜堇 陪月闲行图 纸本 水墨 纵156.5厘米 横72.4厘米 (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画宋代的林逋隐栖西湖孤山,月夜雅游的情景。人物神态淡泊自如,画山石树木笔法潇洒恣意,墨色简淡冲和,显示出浙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五、 隐士们,约起来——“隐”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弹琴、饮酒、求知音:

W020150119320740045944.jpg 

  元 唐棣 松荫聚饮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41.4厘米 横97.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湖州(今属浙江)人。“以茂才异等起家”。官至吴江知州。早熟称“神童”。此图近景画河畔数棵长松高耸,树后露出数间茅屋。松荫下四位长者席地而坐,正举杯畅饮。旁有两人手捧壶盘侍候,一人抱矮案前来。对岸中景是古树茅舍。远景群山蜿蜒。图中描绘对饮者解衣盘礴,不拘礼仪,生动地表现出村民野老酒酣兴豪的生活乐趣。作者曾随赵孟顺学画,此图岗峦坡石笔墨圆润婉和,存有赵氏遗法。长松勾勒苍劲精巧,细枝似蟹爪,则从郭熙法中得之。

W020150119320740573387.jpg 

  元 佚名 东山丝竹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87.5厘米横4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表现晋朝谢安隐居东山的故事。一座精致的庄院坐落山谷中,主人在侍从的簇拥下正从外归来,堂前一群女乐已在演奏。背景处山势巍峨,云雾缭绕。画面气魄宏大,浓重的青绿设色显得庄重华丽。笔法严整精谨,近似盛懋一派。

W020150119320740974159.jpg 

  元 张观 疏林茅屋图 卷 纸本 墨笔 纵25.8厘米 横5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湖滨陂陀,秋树掩映一庭院,有人于茅堂内伏案独坐,石桥处一侍童抱琴归来。空旷浩渺的湖面泛一叶轻舟,意境幽静清远。图中近树用笔苍劲秀润,树叶或双钩,或点染,远树虚淡简略;山石先用湿笔勾出轮廓,再以浓淡墨稍加皴染 。

W020150119320741518864.jpg 

  元 朱德润 林下鸣琴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20.8厘米 横5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德润(1294—1365),元代画家。一度出仕,不久又“以疾免归”。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群雁低徊。三位高士坐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谈论正浓,松风琴韵,表现了文人的逸兴。坡石的形状与皴法以及蟹爪般的枯枝,显然从郭熙的画法中来。此图虽借鉴宋人,用笔却简括了许多,且画面的格调已属元人。

W020150119320741847217.jpg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横66.7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高峰耸峙,群峰环绕,殿字楼台,杂树虬松点缀其间,祥云缭绕,气势相连。一仙洞,几老人正抚琴论事。所绘高山、泉水、白云、石矶、古木、楼阁等,笔墨均为精丽艳逸,骨力峭劲,风格细秀;人物刻划,生动而有神采。此画属赵伯驹、刘松年细笔一路,是南宋院体遗风。

  盘点完书画中的“隐逸”人生,是不是更加向往“隐士”生活了呢?可正如冬子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每一种生活都不可复制,因为他是他,所以他的生活是他。 ” 对于已经适应了都市生活的人来说,真正去体验山居的日子也许并不如照片中的浪漫。 山居说到底,是一种和自己的交流、甚至是战斗 ,正如我们在水泥钢筋森林中战斗一般。或许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许远方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祝愿雅昌博客所有的小伙伴们,新的一年里过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心朝大海,春暖花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