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林丹因与教练吉新鹏冲突并挥拳打人一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与媒体的兴风作浪相比,当事人或对此矢口否认,或讳莫如深,更让打架事件蒙上“蒙娜丽莎的面纱”。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作为关注奥运和中国羽毛球运动的普通一员,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首先,无风不起浪,打人事件客观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上至乒羽中心,下至李永波,乃至亲历的事件的林丹、吉新鹏等人,根本无须遮遮掩掩。打人肯定不对,更何况在“师道尊严”的中国,这样的行为引起公众广泛的关注与媒体的口诛笔伐,几乎是必然的。澄清事实真相,坦率承认错误,才是正确处理此事的正道。但打着“不影响运动员比赛状态”的幌子,高举“奥运备战”的挡箭牌,本身就是错上加错的态度问题。看来,中国体育局处理此类危机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否则,如果这样的事件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发生中国与外国运动员之间,体育局该有何路可走?
一语不合,饱以老拳,无视纪律,藐视教练,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林丹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其冲动的性格与张扬的个性的确让很多曾经喜爱他的球迷深感失望。其实在笔者的眼中,成名后的林丹就是一个克隆版的李永波教练,率性张扬、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中国羽球今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一样突出,李永波功不可没,也难辞其咎。
在这一事件中,值得批评的有林丹,有李永波,有体育局。但是,不要忘记那些上纲上线、推波助澜,惟恐天下不乱的少数媒体与评论专家。一些评论贴子,简直就是一个“妖魔化”林丹的征讨檄文,一个个惊爆眼球的标题,一句句触目惊心的评语,似乎不把林丹置之于死地不足以平民愤。仿佛林丹事件成为一块人人争食的肥肉,成为吸引读者与观众眼球又一噱头,在林丹事件中,他们是声音最响、笑得最甜的一群人。网络评论的浮躁与肤浅再一次暴露无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时的冲动也好,长期的纵容也好,一个运动员与教练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无论如何也不算十恶不赦。我们在否定林丹行为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对中国羽球事业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批评是为了教育,而只有公正的批评,才能起到让被批评者心服口服的效果。但不管怎样,“事不过三”,无论是李矛事件,还是吉新鹏事件,作为中国羽毛球的主帅与领军人物,李永波教练和林丹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铁杆米兰,四月十三日匆匆于福州米兰之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