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阅读越勇 |
看完了池莉写的《来吧孩子》感触如汹涌的波涛,在心中难抑平静。这本书节奏非常的紧凑,像小说一样让人期待着,扣着心弦。利用火炬传递放的半天假,什么都没干,把余下的半本一口气儿地读完了。
从读完就特别想写点东西,记录下来所感所悟,却发现无从下笔。还是从自己的想法写开去吧!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感受!
从感觉上来讲,必竟陶陶尚小,在此之前的育儿书籍里面,读的多是喂养,或是早教方面,这是第一本贯穿了孩子从未出生到18岁的成长过程的书,我仿似也随同着作者,跟着她一路把孩子带到了长大。也正是因此,让我把视角从宝宝的现在,展开到了她的未来。我的思索,大概也正是由此产生。
第一个触动我的情节是亦池学钢琴的片段。妈妈没有在她出现音乐喜好之时,忙不迭地“培养”她,而是等到她5岁,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学钢琴时和她先谈了一次话,和她讲明学钢琴的艰辛,家庭将为之产生的付出,并要求孩子考虑清楚,如果可以作到不半途而废的话,再提出要求。亦池因此学习得很主动,即便玩到天黑才回家,也会自觉地坐到钢琴前,弹练琴谱!并且当疲倦期到来时,比较顺利地挺过去,一直学下来,并成为了孩子的才艺爱好之一。
让孩子作主,这是这本书里讲到的作者育儿的一个特色。妈妈只作孩子的“陪伴”者,这是如何的一种尺度把握?而我所悟到的,正是这种角色的到位,才使得“育儿”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相比当下父母们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们“经营”成长的道路,最后弄得两边均叫苦不迭,这是怎样的智慧与明智之举啊!
第二个感触就是作者没有将教育与金钱的付出划上等号!这个是现在家庭中许多年轻父母非常容易走入的误区。作者从生下孩子,竞就没有舍得让别人带过,一直是自己从小一点点带到大。
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这种陪伴的意思是他们需要爱抚,需要玩伴,需要指导,需要关怀,需要倾听,需要……但这许许多多的需要和金钱并没有关系!在孩子身上多少的金钱投入都不能够减免妈妈或者爸爸与孩子在一起的交流,孩子只需要这个!如果她肯选择,一定是选择父母的陪伴,而不是花钱请保姆或老人来带,不是去课后班,不是听从简单的命令去学各种门类的学习班,不是玩豪华的玩具,不是独自看高清电视,不是玩高档电脑……换个角度来说,不需要父母花多少钱,只要你能够用心,去感悟孩子的世界,那她便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身心健康的宝贝!
说实话,我也曾羡慕过有人帮忙带宝宝的年轻妈妈,她们生了宝宝便“大事完毕”,依旧可以潇洒地逛街、看电影、PARTY,不用喂奶,不要看书,不需操心,甚至连宝宝的衣服尺码多大都不知道!她们可以像追赶时髦一样地跑来问我,陶陶上的早教班好不好,啥时也把宝宝送去,听得我是哭笑不得。
可是现在,我越来越不这样想了。我庆幸自己当初虽是菜鸟妈妈却坚定信念要母乳喂养,庆幸老人们一拖再拖地把断奶期限延长到了宝宝13个半月,庆幸当时找保姆遍寻不着而晚上一直是自己带,庆幸自己心疼老人亲自带宝宝去上亲子班……这一切当初的“苦难”却真正地促成了陶陶的健康成长,她体格壮实,很少生病,胃口超棒,语言清晰,思维活跃,感情上不依恋,专注性非常好,是个惹人喜爱的阳光而灵敏的大宝贝,这是多么值得的付出!而我也因了这些投入成长为一个“地道”的“孩儿她妈”,各项关于宝宝的问题均可知晓一二,这种心灵上的“互动”才是宝贝成长的必须吧!
再有便是开始对为人父母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的思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老话又说了“三岁看老”,晕倒!这是多么重大的责任啊!并且父母会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我开始回首自己的学校历程,反思我们的教育,“应试”依然是主旋律。而自己自打上了大学,没了“目标”,到现在“成家立业”,真正的独立生活,可以用到的应试功夫有多少?想求学时代为了保证学业,家人很少让我作家务,“自立门户”后买菜做饭料理生活琐事可以说基本上在从头做起,一时间是手忙脚乱!步入社会面对人际往来,为人处事,吃亏占便宜等等诸多人生课题有如扑面而来,一下子仿佛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心理准备不足的我一时间头晕目眩!而自己开始独立面对人生的转弯处时,稍有不顺和打击便觉得失落委屈,与学生时代的落差让自己觉得应对困难!……
这种种经历现在回首再去品味一下,才觉得一点都不会稀奇了!在应试的大旗指引下,培养出我这样的“好学生”太自然不过了啊!突然有一天把你从大旗下扔出去,适应的摆脱不了“教育”的成功,适应不了跳了楼的说是你自己“适应能力”差,好像没“教育”什么事,家长学生枉花了多少心思!
看过这本书,我为作者的独特视角拍案叫好!孩子,妈妈该给你幸福的童年,妈妈更该给你幸福的人生,为此,妈妈也不要依着如今这样的潮流走,不会COPY给你自己的人生。我要你多姿多彩地活出自己来,活出个性来,为自己,也为妈妈!这一定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努力,不过,我一样相信,只要妈妈加油,做得足够,你一定可以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正如书中的这段话:“只有一点,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