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地理风光,聆听地理故事(11)
——走进被“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
倘若有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问你“中国哪个村庄最大?”你的回答肯定是石家庄。因为这个题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村庄,二是指带有“庄”字的地区名。那么,石家庄被人们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又作何解释呢?翻开《石门指南》和《获鹿县志》,石家庄由“村庄”到“都市”的演变过程则清晰可见。19世纪末,石家庄村占地0 ·1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人,属于获鹿县管辖。清光绪22年,慈禧太后采纳张之洞的建议,修建京汉铁路,且允许邻省修建支线。太原巡抚奏请修筑一条从正定县到太原的支线(简称正太铁路)获批,但清政府经费不支。经过法国工程司勘察,为避免耗资在滹沱河上建造大桥,并尽量缩短距离压缩开支,遂将与京汉铁路的交汇点由正定县改为石家庄村东头,并建造使用1米窄轨。而京汉铁路则是1435毫米国际通用标准轨距,由于两条铁路不能并轨运行,于是乎在两个火车站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物流转运中心,与之相配套的搬运、仓储、饮食、钱庄、银号等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加之后来在附近又开办了一个大型纺织厂,这样石家庄因铁路交通而崛起的小村庄,就成长为一个没有城垣的新城了。1925年石家庄请求建市,但因人口不足1万,遂与休门村合并成立了“石门市”。 1947年,饱经沧桑的石门市获得了解放,石门市遂更名为“石家庄市”。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创立,并在此发行了第一张人民币。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市,石家庄由“村庄”到“都市”的华丽转身就此完成。由此可见,交通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