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2022-04-26 11:33:48)
怎样理解“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学习《素书》笔记之九十四
黄石公在《素书》安礼章里写道:“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意思是说,地位同样高的人容易互相陷害,有相同利益的人容易互相忌恨。发生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升,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且还逼迫天王洪秀全封其万岁。北王韦昌辉帅兵勤王,血洗天京城,杀死了杨秀清全家及部属两万余人,激起天怒人怨。为了平息事态,洪秀全处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命翼王石达开执掌政务,同时加封两个兄弟为王,对石达开实施牵制和监督。翌年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陷入清军包围,直至全部被剿灭。从“天京事变”可以看出,兄弟只能一起打江山,不能一起坐江山,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似乎成为了一条铁律。人与人之间,无非就是两个字:“情”与“利”。但情是不可靠的,它往往会因利而合,也会因利而散。不知你是否听过“二士争功”的故事,曹魏帝国时期,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两位将军分路伐蜀。最终钟会取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取了成都。但灭蜀后由于二人争功,姜维乘机用计,结果钟会、邓艾
相继被杀。因钟会字“士季”,邓艾字“士载”,故史称“二士争功”。人们不禁要问,怎样避免“同贵相害,同利相忌”的事件发生呢?其实古人也想了不少办法,就拿皇位世袭问题来说,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太子一旦确立,入住东宫,名分已定,就可以断了其它皇子的念想。比如晋武帝为了防止宫廷内乱,宁可立白痴司马衷为帝。可“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结果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